□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李青青
新学期,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班级。一到下课,没等我有喘口气、喝口水的工夫,办公桌前就热闹起来了。学生总是为了一点点小事纷争不断,更有甚者还会大打出手。
“他的作业本发到我头上了。”“他踩到我的手。”这类“民事纠纷”层出不穷,我则充当法官的角色分析“案情”。
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学生到我这里,往往又开始新一轮的争辩。很多事情要弄清来龙去脉,课间十分钟根本不够,我只能作一下简单处理,让该道歉的学生道歉,然后催他们上课去。
开主题班会课时,我常苦口婆心地劝诫学生:做人要宽容,不能斤斤计较,同学之间要好好相处。但学生们收敛几天后,便又陷入之前的恶性循环。
同事们纷纷做起我的智囊团,认为班级的凝聚力还不够,得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决,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小事。
思索再三,我决定从那个经常来办公室的学生开始。这次我不再充当法官,而是在一旁做一名聆听者和引导者。
“怎么发生的?”
“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碰到她的手,她就打我了。”学生A怒目圆睁,一脸愤怒。
“我好好地在做着笔记,你害我写不了字。”学生B也不甘示弱。
“你没有给我道歉的时间,就打我了。”学生A很委屈。
“你们觉得该如何解决呢?”
两个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学生B开口了:“我要向他道歉,我不该打他。我不知道他想跟我道歉。”
见此,学生A也说:“我也要道歉,虽然不小心,但是影响她学习了。”
“好的,那你们相互道歉吧。还需要老师帮你们什么吗?”
“没了。”
两个学生相互道歉之后,急忙回教室去了。
经过此次谈话,我开始引导学生聚焦解决而不再聚焦问题,学会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能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实在有必要时可以向教师求助。
当你板着一张脸想要去教训一个学生的时候,他早已全身戒备。倒不如送上一句关切:“需要帮忙吗?”这能直抵问题的解决和他内心的深处。
回到教室,我举行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主题班会,隆重地让学生全体起立,和自己附近的同学面对面,握握手,互道一声:“你好,请多关照,还请多指教……”
此刻,年轻的我也站在讲台上,向学生拱手致意:“多多关照,多多指教,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