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5日 星期

职校育人助力乡村振兴需三大转变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程江平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梁甘冷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梁甘冷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但是乡村文化教育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及人才外流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农人,这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从“离农”到“为农”

有观点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农村的孩子完成城市化转型。长期以来,一些职校顺着这一思路,办学采用“离农”的发展取向:培养“离农”进城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但这样的办学思路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也忽视了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趋势。职校教育的目标设定和功能中应包含“为农”的成分,“离农”的教育要服务于“为农”这一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忘了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使命。

从追求统一转为凸显区域特色

部分职校位置虽在农村,但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课程内容则追求统一标准、通用技能。“为农”教育,就要理解区域乡村的特色与发展需求。这些职校要考虑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趋势,夯实学生的通用基础技能,使之成为技能规范熟练的职业人,但也要将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技能引进课堂,使之成为能为家乡服务的乡村振兴人才。

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同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宁波地区可以模具制造为特色,金华永康的特色则是五金制造。同一专业的课程也应有地方特色,比如服装专业,杭州可侧重女装设计与制作,宁波的重点是西装,而湖州则可以是童装。即使是同一课程在内容上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中式面点,除了一般面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应学习所在地区的特色产品,如杭州的葱包桧、建德的豆腐包、缙云的烧饼等。

从注重规范操作转为探求特色创新

办学导向与课程内容的转变必然要求培养方式的变革。职校的培养方式不能仅限于重复训练式的规范操作,更应该寻求针对区域特色工作场景的培养方式突破。“为农”教育,就需要从城市企业的学习空间中走出来,到乡村田间、乡镇企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学校与乡村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通教学链与生产链,让职校生浸润乡村文化,掌握乡村服务工作技能,富有乡土情怀。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更要对同质化的地方产品、作坊化的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改良,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去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