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日前,“一江两岸”职校乡村振兴联盟召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培养农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研讨会。
2019年,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提出了全国“十三五”社科基金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携手钱塘江沿线的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和衢州旅游学校等,组建“一江两岸”职校乡村振兴联盟,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共同探索县域中职学校结合区域产业形态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式。
在研究推进的4年中,联盟校每年以研究交流、成果联展、技能竞赛等方式开展研究合作,并邀请科研专家进行指导。在互相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各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育训融合为乡村小微企业输血
位于杭州龙坞茶村、云栖小镇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附近的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将乡校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与培训内容,以技能学习、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项目为纽带,为中职生与乡企从业人员组建育训共同体,破解育训共进难题。“育”是指培育掌握地方特色产品制作技能、多岗胜任、热爱乡村的中职生,“训”是指立足当地,培训技术规范、能创新、懂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人才。
近几年,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师生与学校周边民宿合作,一方面为民宿从业人员开发茶艺、对客服务等培训课程,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拓宽服务技能;另一方面派学生进入民宿进行轮训,让学生在与顾客面对面的过程中理解民宿文化。烹饪专业师生则进入民宿厨房和乡村大食堂,定期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现场观看、品尝餐品,发现问题,提升乡村餐饮质量。电商专业的师生基于“乡村宝”等电商平台,对农户进行电商技能培训,帮助当地进行茶叶、旅游、亲子活动等项目的营销。建筑专业“3+2”班学生的毕业设计主题是民宿改造,以及乡村民居适老化改建,师生通过走访调研、现场测绘,设计出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改造方案。
衢州旅游学校:“旅游+”打造乡校命运共同体
衢州旅游学校以三大专业对接全域旅游产业,通过专业、就业、产业、创业“四业”协同,助推共同富裕。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双管齐下”助农助产:一方面,完善“3+2”中高职合作,培养茶艺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参与县政府“全民学茶艺”中心工作,组织县域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干部职工参加茶艺师的培训考证,助力县域茶产业发展和茶产业人才培养,唱好龙顶茗茶“扬名曲”。根雕专业以培养集“1(根雕制作)+N(根雕欣赏、设计、销售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根雕社团作用,聘任大师为社团导师,开展“寻根之旅”研学活动,开发传统非遗手工业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烹饪专业结合“乡村振兴讲堂”的平台功能,推出“一乡一品”特色课程。开发“菜单式”微课超市,构建“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产品孵化”的课程任务群,并集结民间厨师、餐饮行业专家制定乡村私房菜标准,精编培训教材等,奏响开化菜系“风味曲”。
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三色学坊”培养新型乡村工匠
千岛湖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姜丽娟是公认的美丽乡村建设者、农业致富带头人,她就毕业于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电商专业。
千岛湖中等职业学校借力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色学堂:后扶贫时期农村职校助力下姜村乡村振兴之实践研究》,创新探索以三色学堂为载体推进校村共建的新路径。三色学堂以下姜村为实践基地,以红色学坊打好学生精神底色,以绿色学坊擦亮学生专业本色,以蓝色学坊激发学生职业梦想。学校不断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上探索新做法,寻求新突破,围绕产业办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通过对接区域产业实施红、绿、蓝三色学堂活动,为中职学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淳安新样式。
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乡旅IP”培养乡村跨界达人
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为发力方向,探索了开通对接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步的人才输出路径。园林专业开展“庭院课堂”,通过基于真实情景的现场教学,指导农户对自家庭院进行改造,实现“一院香”引“百庭艳”。电商专业依托桐庐县商务局联合淘创传媒在该校建立乡村直播间,让电商专业的学生学做桐庐美食推广人,并针对民宿主开展短视频直播营销技能培训。物流专业依托“中国民营快递物流之乡”的地理优势,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中的快递新生力量。
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研发工坊培养地方美食传人
建德豆腐包这几年成了建德的金字招牌,很多手艺人携技走天涯,走出杭州,走出浙江,为自己找到了致富之路。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有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的助力。
学校烹饪专业设立“建德豆腐包师傅”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培训任务,面向全市开展豆腐包人才的培养。以“打响建德豆腐包名气,让建德小吃走出去”为目标,烹饪专业师生通过走访调查,找准影响豆腐包口感的关键因素——豆腐的质量,组建由专业师生加企业师傅组成的研发团队。成立建德市寿昌镇农村合作社,发动农民手工制作豆腐,点对点供应给学校。不仅解决了豆腐口感的问题,也解决黄豆销路的问题,帮助农民找到致富之路。
5所联盟学校立足区域优势产业,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同时,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从文化认知、情感认可到行动认同等方面不断渗透乡土情怀的培育,留住更多的本土人才,打造职业学校振兴乡村的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