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9月1日 星期

在暑托班陌生的环境中融化人际坚冰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吕霞飞

为帮助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看管难的问题,学校开设了暑期托管服务。

暑托班开班的第二天9点,我的手机里跳出小涛妈妈的一条微信:“老师,请问暑托班的分班是随机的吗?小涛说,班里一个同班同学都没有。昨天的体育活动是下棋,根本没人跟他玩,他就在座位上发呆。回到家里整晚不高兴,今早一个劲儿地说‘我不去’。老师,我们能不能换班?如果不能,我们能退出暑托班吗?”

收到家长的信息后,我陷入沉思:在混龄混班的暑托班中,如何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呢?

小涛下半年上二年级,记得一年级开学第一周,他就用指甲抓破了同学的手背。

前后两件事情关联起来,我判断,小涛缺乏必要的沟通技能,存在人际适应困难,在与人相处时经常引发不愉快的情绪,导致不敢与人交往。

因此,我决定晚上去家访。

在小涛家,小涛妈妈告诉我:“去年暑假孩子是祖辈带,一个月交给爷爷奶奶,一个月交给外公外婆,但孩子一点也不听老人的话。今年一听说学校开设暑托班,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我转向小涛:“小涛,今天开心吗?”

学生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减少了一半。

我拿出一张表情图,让他圈出现在的心情,他圈了一个“哭脸”。

“暑托班上真的没有一个同班同学?”

小涛小声说:“有小欣。”

小欣是我们班上性格比较内向的女生,在班级里存在感较弱,估计在暑托班她也不会主动找小涛玩。

那天,通过和小涛父母的深入交流,我详细地了解到小涛的成长经历,分析小涛在暑托班里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保护式”祖辈,隔代抚养使小涛形成依赖心理,遇事抗挫力差,连遇到没有伙伴这样的困难都会退缩;二是“焦虑型”父母,家长平时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一听儿子不想去上暑托班就焦虑,不但不解决问题,还把焦虑放大、转嫁给教师。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参加暑托班有一定的挑战。

本想着暑假可以放松放松,到头来还是要来学校,学生会有抵触心理;面对的是新的班级、新的教师、新的同学,加上有的学生交往能力较差,家长没能言传身教,所以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明白了问题所在,我打算采用游戏疗法帮助小涛这类学生适应暑托班。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题,可以构建愉快轻松的氛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周,轮到我管理暑托班。我在活动课时间开展了“破冰游戏”。

第一轮游戏时,每个人依序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手中的网球传给自己左边的队友。

到第二轮时,接到球的队员必须喊出另一个队员的名字,然后把球扔给该队员,如果不知道那人的名字,就要上台表演一个节目。

“破冰游戏”特别适合集体初建的时候,用以打破人际交往的隔阂。游戏结束后,学生们记住了不少同学的名字。

我在一旁悄悄地关注小涛,此时的他十分投入,已经渐渐地融入这个集体了。

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只走出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之后的几天中,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抱团取暖”“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我还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学生玩“夸赞游戏”,从“夸夸我的新同桌”到“夸夸我的新同学”,在夸赞声中看到彼此的美好。渐渐地,学生们从认识到熟识。游戏为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营造和谐愉悦的班级氛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龄交往是儿童亲子交往经验的延续,可见家长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中的重要性,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责任人。

当我把这个道理告诉小涛妈妈时,小涛妈妈如梦初醒。我向她建议做家庭游戏,给孩子创造社交的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情境。比如,小涛扮作妈妈和爸爸下棋,妈妈在一边演小涛,并真诚地夸“妈妈”:“你这步下得真妙。”

在这样的练习中,家长可以通过设置难度,不断提高孩子面对各种问题场景的能力。

绘本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家访前,我买了一本《小乌龟富兰克林情商培养故事·人际交往》送给小涛。

我说:“小涛,小乌龟也有着和你同样的烦恼,他是如何交上好朋友的呢?看完这套绘本,你就会找到金钥匙。”

“真的吗?”小涛听了我的话,扑闪着大眼睛。

过了几天,我问小涛:“看完书后,你学到哪些交友的方法?”

小涛回答:“小乌龟和朋友之间经常互相帮助,要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快乐,自己犯了错误要勇敢承认……老师,我要向小乌龟学习。”

一个星期后,我的暑期班托管服务结束了。

一天傍晚,小涛妈妈来电:没有准时接到孩子。经我调查,原来他是留在教室里和值日学生一起整理棋箱。小涛的举动让我感到很欣慰,他终于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

更让人欣喜的是,几天后,家长发来一张小涛和同学开开心心下棋的照片。

第三周的一个晚上,我给小涛打电话。小涛说自己交了几个好朋友,我问他:“要是现在再让你来选表情,你会怎么选呢?”

“当然是笑脸了。”小涛毫不犹豫地回答。

校内暑托班是“双减”下的新生事物,由多名教师轮流管理这个临时组建的集体,存在交友焦虑的学生不会只有一两个,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低段学生。

那么,学校层面该如何助力学生打破厚厚的冰层,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班级环境呢?

我琢磨着,学校在设置一天的课程和活动安排时,要基于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不能“重智育轻德育”。比如,适当增设心育类课程,可以安排在晨会或班会时间。

此外,暑托班要设置班主任岗位,班主任对暑托班要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托管初期,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人际适应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度过暑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