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好的成果一定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本课题抓住了新课程推进的关键环节,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扎根课堂实践,历经10年研究,以变革教案为切入点,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创建了一套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成功做法。针对如何解决传统教案所带来的教学落差问题,遵循“课程-教学”逻辑,依托顶层设计,探索新教案的建构与实施。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历案设计与教学的探索》(一等奖)成果主持人、执笔人,嘉兴市第一中学校长 卢 明
学生、学校和教师三者共同发展
我在永康市实验学校工作20多年,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大读写单元”教学的研究。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成课题,通过研究去解决,最终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我认为“问题=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服务、课堂=阵地、成长=成果,但结题≠结束”,学生、学校和教师三者共同发展,才是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获奖只是副产品。
——《小学语文“大读写单元”教学廿年探索与实践》(一等奖)成果主持人、执笔人,永康市实验学校教师 倪静川
从理念革新到真实的实践
研究者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获得多大的发展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准。学校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以生为本,通过理念革新形成了“生涯自立”教育观;结合学生生态圈,构建了指向“生涯自立”的阶梯式育人目标,生成了包含五大劳动类型的课程内容;打破场域限制,打造了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
——《“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一等奖)成果主持人,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 俞林亚
优秀教学成果生长于教学改革实践
优秀教学成果指向解决真实的教学实践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来的。“学导型教学”教改实践从学与教关系的变革入手,采用找方向、建体系、重推进的程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实践提炼相结合,采取“双轨道行动”“迭代式渐进”等策略,通过历时12年3轮100多项的学校教改子项目,以及丰富的教改实践活动,迭代发展,构建形成了“学导型教学”的理念系统、教学体系、技术路线和推进机制等。
——《学导型教学:推进课堂转型的区域实践》(二等奖)成果主持人、执笔人,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朱德江
以研究引领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提升
培育教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历时20年引领全省30多个工作室和全国许多区域科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针对当前科学概念教学“重讲述轻建构,重操练轻理解”的普遍问题,设计“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实践,终于形成了指向“高阶课堂”的初中科学概念学习变革的系列成果。
——《问题·任务·项目:指向“高阶课堂”的初中科学概念学习变革》(二等奖)成果主持人、执笔人,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陈 锋
教学成果要体现三个“真”
教学成果要体现三个“真”:一是解决的问题是“真”的;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的;三是创新点是“真”的。成果需要“做”出来,“做”就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就是价值所在。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会遇到各种问题。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课堂,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阶段性的重点研究。构建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课堂研修机制,以主题年与主题月、学年与学期论坛、课堂博览会等推进内生课堂实施,为成果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内生课堂:大面积提高初中育人质量的实践探索》(二等奖)成果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校长 高 琼
凸显知行合一
基于国家课改的方向指引、青蓝百年文化的历史传承、学校教育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两层皮的现象,学校提出“经历伴随学习”,凸显知行合一,逐步实现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转型。为了做好课题,我们用了22年的时间,建构了3类12种“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形成了“经历伴随学习”的教学范式。
——《切实变革育人方式:小学“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探索》(二等奖)成果主持人,杭州市青蓝小学校长 娄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