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日 星期

选题·构筑·凝练
——好成果是怎样炼成的

□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省特级教师 沈启正

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优化教育生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省域实践》获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进入了六选二的特等奖候选人答辩名单。

回顾以2011年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启动标志的十多年来,我们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评什么教学成果奖,满脑子都是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我省如何来破解教育评价中的突出问题?

低功利性使我们的研究直击难点,并且一直行走在求真务实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这为后来构筑成果框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但研究中掺杂着的大量行政性事务又增添了提炼成果文本的难度。如何从繁杂的工作事务中选题?如何梳理素材并构筑成果研究框架?如何凝练逻辑严谨、内容翔实、言简意赅的成果报告?这三点正是我们申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关键环节。

选题:开门见山,直抵核心

选题很费思量,我们一直反反复复纠结于着眼点是否深远、能否有效,立足点可否扎根,创新点有无体现,手中有多少素材可以支撑这个题目,提出的问题能否都得到回应……我们最终选定“优化教育生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省域实践”这个题目是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直抵核心,简洁醒目。开门见山亮明成果主要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优化教育生态”是着眼点,是成果的价值取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着力点,是成果的主要内容所在,也揭示了优化教育生态的方法与途径;“省域实践”是立足点,指出了实践探索的领域与边际,强调了成果的实践性。

2.外显主题,内隐问题。外显的“优化教育生态”是成果的核心主题,同时也内隐着教育生态亟待改善、教育质量观亟须更新的问题。正因为有区域评价结构失衡、学校评价过程略化、学生评价维度缺损等问题存在,才有我们创建“三维质量评价”模型、引入结构型质量评价区域教育生态等一系列优化教育生态的举措。

3.隐含创新,强调实践。经权衡利弊,我们最终采用中规中矩的表达方式,把创新点隐含在“综合评价”一词中,既维持题目的简洁性,又有利于文本呈现的纵深感;“省域实践”界定了适用领域,突出了实践探索,增加了践行感和探索的艰巨感,包括探索以过程型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培育不依赖统考的区域典型;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推动全省小学分项等级评价改革等实践。

构筑:先构全局,再建局部

“构筑”可理解为构建与建造,我们对内容的构筑采用了“先全局构建框架,再局部精心建造”的逻辑。报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成效与反思。这三部分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区域、学校、学生的评价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是优化教育生态的最重要举措,也是本成果能够提供可复制的优化教育生态的问题解决方案。

构建框架后,就进入每个部分的建造环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我们分如下四个阶段着手:着眼教育生态优化,构建并完善“三维评价”教育质量观;通过监测的迭代创新,逐渐构建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推动统考向学校学习质量调查的转型;聚焦学生全面发展,补齐短板,落实评价的导向作用。

本成果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综合评价的理论发展;构建聚焦结构型质量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聚焦学校过程型质量的学习质量调查机制;基于实证优化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理论发展是成果的灵魂,决定着成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本项目分管负责人、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首次提出了生态视角的“三维质量”分层承责模型,明晰了不同层面教育质量的功能,强化了三个层面教育质量的内在关联。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这“四个关注”,为后续创新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方向。

在撰写报告的成效部分时,我们写了这样一段话:“浙江评价改革实践呼应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框架,为‘双减’政策提供实证支撑,也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倡导的学科实践提供了表现性评价的范式,圆满完成了全国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任务,评价的生态导向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省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先行样本。”这里的每一句话都能在成果材料中找到佐证。我们写的成效:“三维质量评价”等部分咨政成果转化为教育政策,并被深入推广;浙江省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循证改进实践的机制已取得积极成效;“三维质量”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生态有所改善;有浙江辨识度的综合评价改革成果已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成果丰富且实践性强,评价队伍专业能力跻身全国前列。这些描述绝不是“放空炮”,都有大量实证印证和数据支撑。

凝练:逻辑严谨,操作自洽

成果报告的凝练是极其艰难的,这不是仅将字数减到8000字以内那么简单,最大的难处是概念准确性的把握、理论发展性的描述、素材适切性的认定、实践操作性的自洽、逻辑严谨性的维护等,我在报告撰写过程中,仿佛在完成一道又一道高中物理竞赛题,限于篇幅,以下仅举两例。

在凝练成果报告时,我们一开始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什么叫教育生态?查了各种资料,都没有权威的严谨表达的教育生态定义。几易其稿后,最终我们采取现在的方式:干脆在问题的提出中,一开始就十分简洁地亮出自定义的概念:教育生态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然后做个脚注:本文相关概念的详细诠释见附件。在附件《成果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及逻辑关系》中再对它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作出阐述和界定。不在争议处纠缠,可保持文本的简洁流畅,也使优化教育生态的大旗一开始就树起来,让核心概念统领整个文本。

任何教学成果必须要让学生受益。十多年来,我们在基于实证优化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把这些工作全写进去,就会冲淡文本主题,显得非常杂乱,而若少写,又会导致促进学生发展的维度不全面。这令我们十分困扰,简直到了崩溃的程度!权衡利弊后,最终我们采取表格的形式,既保证了成果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均衡,又体现了概念准确性的严谨和实践操作性的自洽。

(作者为本成果执笔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