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网曝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学生毕业展作品被“熊孩子”糟蹋损坏。视频中,多名小孩坐在一件气泡作品上,另有孩子在作品上随意踩踏玩耍。该校刘姓同学称,看到后很气愤,觉得非常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事实上,这并非个案,毕业展对战“熊孩子”的戏码,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文明观展”
□付 彪
近年来,“熊孩子”在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追跑打闹、胡摸乱碰、破坏展品的事屡有发生。2020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永久馆藏“玻璃城堡”被两名小观众在追逐中撞倒,导致展品严重受损;2019年,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中,任伯年的一件花鸟四屏画作还没开拍就撤拍,原因是预展时被一“熊孩子”撕毁了……与博物馆、拍卖场相比,各大美院毕业展的安防措施相对不足,稍有不慎,展览就有可能变成“翻车现场”。
毕业展是学生学业成果的直观展示,每件作品都蕴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些展品被“熊孩子”践踏,不仅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之美的亵渎。一些家长之所以乐于带孩子去观展,无非是想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初衷虽好,但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并教会孩子“文明观展”。
“熊孩子”屡屡大闹展会、破坏展品,其背后都有“熊家长”的影子。孩子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失控,最该反省的是家长。“文明观展”是一堂必修课,家长和孩子应共同上好这堂课。参观一个展览,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家长需提前做好功课,了解相关规则;在观展过程中,只有家长自发地遵守各项规则,孩子才会有样学样。
但也要看到,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坏者,“熊孩子”不该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实践表明,通过多方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假以时日,便能逐步培养孩子看展的兴趣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既让孩子学会遵循公共场所文明礼仪,也能让孩子懂得欣赏、享受艺术之美。
让美育素养在孩子心中扎根
□夏熊飞
眼下,广大家长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带孩子去各大场馆观看艺术展,让孩子接受艺术与美的熏陶,成为假期生活的常态。
美育须臾不可或缺。让孩子多接触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至关重要。但吊诡的是,观展本意是“美育从娃娃抓起”,现实中却频频出现“熊孩子”破坏作品、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与美育背道而驰的“丑态”。
殊不知,尊重和敬畏艺术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一件艺术作品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背后往往有着艰辛的创作历程,创作者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比如上海玻璃博物馆那件永久馆藏“玻璃城堡”,是由艺术家阿里巴兄弟历时3个月、花费500小时,以特殊的灯工工艺——线圈技术纯手工打造,过程极为复杂。当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纯手工打造的玻璃梦幻城堡,上海玻璃博物馆曾为其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然而,摧毁它,只需要两个“熊孩子”看展时追逐打闹的那一瞬间。
跨一步皆是创造,塑一形总是艰辛。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用绘画、书法、雕塑等作品,定格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可以说,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孩子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在欣赏它们时才可能产生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从而避免踩踏、撕毁展品等不文明举动。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孩子,尤其需要做好预案,组织他们文明有序观展,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美育之旅中,提升对美与艺术的深层次认知,让美育素养真正植根于他们心中。
当孩子成为各类艺术展的常客,家长一定要记得教会孩子尊重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别让孩子的“熊”毁掉一次次难得的美育之旅。
守护孩子的艺术天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李 平
艺术展本是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户,无奈现实中屡屡上演“熊孩子”看展大肆破坏展品的一幕幕。
究其原因,除了孩子天生好动、好奇心重,家长看护不周等,根本上还在于美育仍是“五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美学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美育,是培养孩子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基础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比如带孩子去看一场艺术展,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了事,或去学习某种技法,而是为了给孩子一种体验或熏陶,让他浸入式地感受艺术、享受艺术。美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是离艺术最近的人”。孩子从小经过艺术熏陶,成为艺术与美的感受者和欣赏者,他们的眼里会充满色彩,他们的观察力会更加敏锐,他们天生就拥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易得到保护。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近年来,各地、各校在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学校美育工作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学成效、条件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还是家长,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培训,难以充分展现美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群体、重比赛轻普及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等等。
如何更好地守护孩子的艺术天性,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美育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育主阵地,还需用好社会广阔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比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