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星期

接下来我们要跟机器比学习了


□池沙洲

商朝灭亡后的3000年间,教育逐渐下沉,文字和文化完成了在中华大地上的普及。然而时移世易,承载文字的甲骨变成了竹简、纸张,又变成了触摸屏,而算法代码也已经从甲骨文替换成了Python、Java和C++。不懂“算法”,迟早被“算”。

3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好像再一次成了“文盲”。这也不能埋怨谁,很多伟人都提醒过我们。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就不止一次说过:“我认为孩子们应该学习编程,他们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

比尔·盖茨则更明确:“无论我们的孩子想成为农民、医生、教师还是企业家,如果他们有一些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他们在数字时代会更容易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需要我们的孩子为21世纪的世界学习21世纪的技能,编程教会他们成功所必需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师们一直觉得自己是科技浪潮中的幸运儿,因为在2017年BBC根据剑桥大学研究发布的那份报告中,未来教师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仅为0.4%,连1%都不到,几乎可以忽略。

于是,我问了ChatGPT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代替中小学教师?”

ChatGPT撒给我一把定心丸:

“人工智能目前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替代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人工智能并不能像人类一样具备情感和人性化的特征,无法提供温暖、关怀和鼓励,不能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技能、传授道德价值观等,这些方面在人工智能中很难被完全模拟和替代。”

“在根据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胜任。”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育,但是要完全替代教师,仍然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ChatGPT没有给出我想要的时间点,但“目前”两个字背后隐藏的意思是:暂时没有,但终会有这么一天,即计算机科学家常说的“奇点临近”。

一旦突破“技术奇点”,达到智能“爆炸”,机器就能够持续自我升级,成为人类在很多方面无法控制的超级人工智能。

只要看一眼人工智能的历史就能知道,曾经也有人预测机器永远学不会下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但结果是机器通过自我学习,生成了亿量级人类棋史上没有的棋谱,使得人类最顶尖的棋手在机器面前永远俯首称臣。

人工智能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就在几天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拨款1.5亿美元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中国“正在制定人工智能的规则、规范和标准”。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

现在很多地方小学就开设了编程课,甚至幼儿也开始接触Scratch少儿编程,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民族赢在这个世纪、赢在未来。

然而,我所不能理解的是,在到达“奇点”之前,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很多人却选择了把头埋进沙子,觉得这件事离我们还很遥远,或者被动地等待科技带来便利。

殊不知,只要被称作“工业革命”,那就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累加和升级,而是出现了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飞跃。

我见过一幅漫画这样调侃:机器们在一旁默默地、不停地、高效地学习着,而满大街的人类却在忙着玩手机。是的,机器智慧每一秒都以指数级在增长,我们是否还能心安理得?

虽然我们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尚不能替代大部分的岗位。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机器已经在替代部分岗位,至少已经替代了部分功能。如果机器已经替代了部分岗位功能,就意味着,很多岗位已经可以合并,相当于被替代。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机器在学习了,我们就不必学习了。这话听起来非常愚蠢,这就好比在说:既然有运动员在训练了,我们就不需要运动了;既然都有医生了,我们就不必给自己量体温了;等等。

重要的是机器已经在模仿人类的情感,依靠“机器学习”领域的圣杯——“深度学习”,即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不断填补机器和人类之间的差距。目前机器已经能够在与人类个体的对话中,快速模仿对方的语音和语言模式;而网友利用AI绘画技术,在网上放出了“特朗普被捕”等足以乱真的“新闻图片”。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图有真相”,或者通过电话中亲友的口音来辨别是否电信诈骗,这些认知传统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颠覆。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保持这样的自信:人类的情感和爱不会被替代?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电子产品和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中做选择,你觉得“人类情感”有多少胜率?事实上,在教育积重难返的现状下,人类教育者很大程度上表现(发泄)出来的并非情感而是情绪,而且其中很多是负面情绪,对教育进程起到的是阻碍而不是推进的作用。

情绪?机器会向你保证,它绝对不会有。或者说,你需要它有,它就可以有,而且只有积极、阳光、正面的“情绪”。

所谓的“爱”,其实说到底是言行接受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比如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一把手,或者在人最沮丧的时候说一句暖心的话……对方是不是就能够感受到“爱”?如果还感受不到,那么再施加1万次这类言行呢?

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成熟、人类行为标签的数据库积累到一定程度,机器要做到这些应该不会是天方夜谭。

毕竟,人类有了软陶公仔、毛绒玩具或者不会说话的宠物相伴,就能够自得其乐、心满意足,何况换成能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反应的机器人保姆、机器人教师、机器人同伴呢?

身处这个尴尬的过渡时期,作为人类教师,保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和习惯,不是为了逃脱或延缓被取代、被淘汰的命运。因为,在机器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面前,我们很可能逃脱不了,也延缓不了多少。

但用尽废退的法则依然成立,自我完善的需要依然存在,人的一生是否完整和丰富多彩,取决于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是否能够发挥,取决于是否享受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人在这个世界上追索永恒命题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