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星期

欢迎科学、灵活、人性的打卡方式
——教师和家长们一天究竟要打几次卡?(续二)
本话题可继续讨论——

leilei3138

其实世人本不讨厌打卡,但打卡的类型多了,便成了负担。人们对它也失去了往日的兴奋,继而心生嫌弃。

段云成001

其实,打卡任务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比如组建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也可以师生共同设计,把打卡任务变成一个个闯关升级游戏,约定时间(放学前)开展竞赛。

当天比赛结束后,立即公布成绩,颁发奖励,积分升级,及时汇总战报与家长分享,把枯燥的打卡学习变成一种娱乐,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更容易接受和主动配合。

这样的游戏式学习,既符合“双减”政策,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大大减轻了家长管理孩子的负担,一举三得,有何不可?

一介武夫

通过打卡,可以节省学习时间、缩小学习空间,把学生、家长、教师有机联系在一起。可是,什么事都要打卡,凡人难以应付,这就把好事办坏了。一位教师一天打卡13次,体现的不是划时代变革,而是学校管理的形式化、僵硬化、无效化。

篮球训练课后,一名家长要求我布置家庭篮球练习打卡任务,让我感动万分。我教了30多年体育,这样的家长还是很少见的。可是,想到学生的打卡任务实在太多,我最终还是没有布置。

yhglll

“双减”之下,学科作业禁止打卡不假,但防疫相关、体育达标,以及其他上交材料的任务依然必须打卡或接龙,打卡任务比“双减”前还多了。

龙泉许东宝

是不是可以尝试更科学、更灵活的打卡方式:把零碎的打卡整合起来,统一打卡,统一提交,纸笔作业尽量不打卡,自觉的学生可以免打卡。

赵占云

我的手机上一共有17款与教育有关的App,其中用于每天打卡的就有5款;而家长每天要打卡的项目更多,其中许多是教学以外的,他们不胜其烦是可以理解的。

打卡的产生其实缘于师生间的信任危机。例如语文教师布置“读两遍课文”,第二天问学生:“有没有读?”学生多半会回答:“读过了。”但是在上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并不熟悉。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完成率,就会选择让家长监督孩子朗读,学生完成后再打卡的方式,由此开启了“打卡之风”。

徐如松

对于打卡,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首先,打卡是信息时代的签到和点名,是技术的进步;其次,教师要求家长监督孩子打卡,是让家长参与到家校融合的教育体系中来;最后,打卡本身不是目的,打卡的事情才是关键。如果连打卡都觉得烦琐的人,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吗?当然,打卡太多也是不妥的,有违“双减”政策的初衷。

俞和军

我们学校对于教师考勤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只要早上7:40打一次卡就可以了,短时间外出只需钉钉请假,下班不用打卡。

我觉得,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师如果不是有急事,是不会随便离开学校的。相信教师,才会有校园中和谐的人文环境。

任何事都要换位思考,不能搞形式主义。我们学校的家长也很少打卡。晚托结束,学生安全到家,家长只需在班级钉钉群里打一次卡就可以了。我非常反感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做一项作业打一次卡,这样的打卡会把学生“打”出焦虑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