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星期

劳动评价:让劳动充满思维的力量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 冯娉婷

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评价目标定位不清;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匮乏,难以支撑过程性评价的开展;评价结果使用效果不佳,未充分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等问题,建议可以从学生素养评价、学校实践探索、区域推进思路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聚焦评价目标,延展素养目标。劳动教育的开展要聚焦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这一根本目标。浙江省提出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劳动思维的素养目标,将新课标劳动核心素养中相对抽象的劳动精神转化为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劳动思维。学校在顶层设计时,应立足于素养目标,整合学校的课程与活动资源,建构起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如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架构起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样化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在创造性思维引领下进行劳动创造”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

二是巧设评价任务,迭代评价工具。劳动教育评价是天然的表现性评价,学生所经历的应当是一个个基于素养发展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项目。如杭州市夏衍小学以省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种植。种植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形成兼顾种植关键环节和劳动素养发展的评价量规,在种植计划、种植过程、种植展望三个环节进行阶段性展示与分项等级评价。学生运用劳动日志进行写实记录。

三是积累过程数据,注重评价激励。一方面,学校可以汲取新课标中的“课程评价建议”,与区域共建共享资源库,开发形成不同类型劳动可用的资源清单、任务清单和系列评价表单,将学生在不同阶段参加劳动学习和实践的资料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设置体现劳动素养进阶的“劳动卡—劳动币—劳动章”等外在激励,提供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多种展评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也让劳动教育评价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