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管无疑是一大关键。“虚”“实”结合,各方齐抓共管,违规校外培训自然无处遁形。
□胡欣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近日省教育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引发了高度关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管无疑是一大关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减”直接触动了规模庞大的校外培训市场,牵涉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能否令行禁止,面临着重大考验。即便表面上不存在违规现象了,会不会变着花样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紧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教育部很快出台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之后,又屡屡重申对违规校外培训的“零容忍”态度。
令人遗憾的是,总有人为了利益置禁令于不顾,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违规搞培训的事儿依然时有听闻。由于校外培训的经营涉及多个部门,单靠教育行政部门难免力有不逮。弥补监管中可能出现的疏漏,需要多部门联合发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对“住家教师”、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问题排查整治,巩固从严治理态势。
省教育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实施意见》,秉承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了针对性部署。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健全机制实现校外培训无死角监管,是最大的亮点。
健全机制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长计议。对此,《实施意见》要求将校外培训执法工作全面纳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数字化改革,到2023年基本建立校外培训执法制度和相关协调机制,执法力量明显加强,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高。到2024年,基本建成职责清晰、协同高效、机制健全、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监督有效的校外培训执法体系。
完整的校外培训监管机制,主要由预防机制、发现机制、查处机制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发现机制尤为关键。如果稍有异动就能被察觉,自然也就没有人敢心存侥幸了。
为此,《实施意见》充分借助我省数字化工作等方面的优势,祭出了“虚”“实”结合的两大招:“虚”招是指完善“互联网+监管”场景应用,大力推行“综合查一次”,并加快推广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浙江双减在线”,促进执法工作网上运行、动态管理,推动校外培训执法数字化转型;“实”招则是探索实施网格、镇街、部门等分工负责、多级联动和违法违规问题发现、报告、处置全链条闭环机制。“虚”“实”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违规校外培训自然无处遁形。
“双减”是关乎孩子健康成长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绝不容违规校外培训搅局。唯有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破解监管难题,确保政策“好声音”落地,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