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恰逢招聘季,“AI招聘”成为应届毕业生广泛讨论的一大热词,网络上甚至还流传有专门应对AI面试的技巧。在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将选人这件事儿交给AI来判定,靠谱吗?
求职者也要因势而动
□李 强
数据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对此我们早有认识和心理预期。AI招聘的出现,只不过是“影响和改变”的又一例证而已。
对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广大求职者来说,怎么办?AI面试取代真人面试,呈现的是变,既然形势在变,对求职者而言,就不能不变,观念必须得因势而动。不应对,不调整,不变化,不被AI看好,结局可能就是错失心仪职位。变一下就可以成功闯关,为什么不变呢?
人生就是闯关,求职的过程其实也是闯关。只不过,面试由真人关改为AI关,都是闯关,从本质上来说也没什么不同,求职者大可用“闯关思维”坦然面对。再说,如今的毕业生可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熟稔于线上课程、经历过线上应聘,早就习惯了互联网上的生活,面对一个AI视频面试,何惧之有?求职者结合自身情况下点功夫研究一番,相信就能轻松过关。
所谓AI面试,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真实面试场景进行融合,对考生的用词、语速、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其岗位素质,最终对人才画像进行解析。从原理来看,抛开科学合理性不谈,如果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过硬,各方面能力经得起检验,大概率能通过AI面试。现在看来,AI面试的出现倒逼着求职者尽快把欠缺的方面补上,把应该准备的准备充分,某种意义上,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AI面试高效便捷、节约成本、突破时空限制,还能减少招聘官个人偏好对招聘结果的影响。正因如此,现如今,全球AI面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也就是说,AI面试不只是现在存在,还有可能是未来的长期存在。既然不能改变现实,就只能去适应,做自我改变,以变应变。要知道,在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勇敢地应对人生路上遭遇的各种挑战,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AI面试对着干没有出路,只有积极适应、融入才有出路。
讨好“算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夏熊飞
AI面试与传统的真人面试在形式、风格、流程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求职者如果还是沿用此前的方式应对,那在AI面试官前显然很难得高分。因而,在参加面试前需要对AI面试的流程、技巧等有一定了解,不打无准备之战。
但是了解AI面试并不意味着讨好“算法”,更不是说求职者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如何“攻克”AI面试官之上。机器也好,AI也罢,设计研发出来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如若为了入围而讨好“算法”,显然有违其初衷。
AI面试得益于一套专业的算法,既为算法自然也能被人或另外的技术“算出来”,求职者借助各类AI面经、辅助技术等,或许能“投其所好”,获得高分顺利入围。可入围并不意味着入职,闯过AI面试关后,往往还会有企业的现场面试。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对应聘岗位及企业的充分了解,在与企业HR面对面的交流中就会露怯,而且极有可能会与AI面试中的优异状态形成反差,企业大概率不会欢迎这种不够“真诚”的求职者。
无论是AI还是真人面试,变的只是形式与手段。要想成功实现企业觅得贤才及求职者顺利入职的目的,一方面,企业要展示出诚意,在冰冷的AI面试之余,传递出足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求职者除了要了解AI面试这种新的形式外,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内功,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使自己成为职场抢手的人才。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找工作同样如此,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有着他人不可轻易替代的核心竞争力,AI面试官及其背后的企业HR、管理者自然都会高看一眼。讨好“算法”或可走一时捷径,但要在职场中行稳致远,最终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AI面试的缺陷还需正视
□李 平
受到数字化技术发展、疫情等原因影响,AI面试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招聘手段。不管情不情愿,在很多场面试中,等待着毕业生的,不再是坐在自己对面的企业HR,而是屏幕上一个个拥有强大算法的“AI主考官”。
在不少热门社交平台上,很多求职者分享了参与AI面试的经验,比如“AI面试录取率”“AI面试套路”“AI面试技巧”等。从起初的不适应,到去网上寻求答案,最后的情景就变成了——或许每个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手中都有从网上的“面经”里总结的题库,在每场AI面试来临前,迅速过一遍,以期在面对“AI主考官”的问题时,套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这让本就很难的求职之路平添了一丝荒诞的味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AI引入面试是必然的趋势,广大毕业生除了积极应对,似乎别无选择。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毋庸置疑的是,现阶段的AI面试产品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AI面试缺乏互动感及人为判断力;面试程序机械化,所提的问题及其范围都不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有针对性;AI面试系统在分析判断时的“自我习得”,可能还存在多个盲点……这些让求职者感觉自己仿佛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很难感到被尊重,AI的审视、单向沟通的状态也影响着他们真实水平的发挥。而对于企业而言,也可能会错失一些真正与岗位匹配的人才。
事实上,对于AI面试是否高效,很多业内人士也在发出质疑。伦敦大学学院人机交互教授Anna Cox曾表示:“算法会更青睐那些擅长视频面试的人,任何数据集都存在偏差,这可能会排除掉那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AI面试也感到不安。”
AI技术应用于企业招聘固然有其优势,但AI面试的缺陷还需正视。企业要搭建科学高效的人才招聘选拔体系,科学合理地使用AI技术,找到与AI相处的最佳方式,让AI面试帮好忙而不至于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