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不是一阵风,更不是“热一阵,歇一阵”。“双减”工作进入深水区,有赖法治执法的保驾护航。
□程振伟
省教育厅等十部门日前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全面融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数字化改革,到2023年基本建立校外培训执法制度和相关协调机制,执法力量明显加强,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高。到2024年,基本建成职责清晰、协同高效、机制健全、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监督有效的校外培训执法体系。
“双减”,一则减校内作业负担,二则减校外培训负担,随着校内规范办学进一步落地,减负向着进一步消除校外培训负担的深水区挺进。《实施意见》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双减”治理的意图,“双减”进一步依靠法治推进的信号,继续向社会传达。压减培训机构“钻空子”空间,其任何违法、违规给学生带来学业负担的侥幸,都将暴露在阳光下,并付出应有的代价。
“双减”,路线图、时间表,绝不会打折。前段时间,省教育厅教研室出台义务教育阶段10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直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同时,国家一直对任何变相地给学生学业带来额外负担的行为,极为警惕。之前,迎春杯被包装为“‘萤火之夏’北京自然研学营”,华数之星被包装为“航天云端科技嘉年华”,直接被亮红牌取缔,换个马甲的学科竞赛,一再被点名导致无处遁形。事实上,此次出台举措,2023年基本建立校外培训执法制度和相关协调机制,2024年基本建成校外培训执法体系,是按照既定路线图、时间表推进的水到渠成,其对顶风犯案、心存侥幸的违法违规补课,震慑意义毋庸置疑。
要看到“双减”深入推行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念好“协调经”。“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意味着“各就各位”。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及相关培训行为的日常监管,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及相关培训行为的日常监管,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做好营利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对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价格收费、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执法。单打独斗、九龙治水式的“双减”,已被证明“无法对减轻校内外负担有效力”。从“双减”内部规律出发,不留任何缝隙的联合、协调执法,才是真“双减”、减真负的不二法门。
二是念好“明确经”。协调的前提,是“明确”。越是涉及部门多,越是需要进行深层次治理。没有内涵机理的条分缕析,就谈不上有效治理。《实施意见》中每一个部门都是治理主体,既有主体责任,又有协调义务,“明确”是深层次治理的“压舱石”。机构编制部门主要负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校外培训监管事项的合规性审核,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本系统权责清单。党委政法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维护和谐稳定工作,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服务管理清单和网格履职清单,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等化解矛盾纠纷。公安部门主要负责依法打击暴力抗法及干扰、阻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专业部门干专业领域的事,“双减”既要管好减负的面子,又要管好深层次治理的里子。
三是念好“强化经”。“双减”工作进入深水区,唯有法治才能巩固成果、进入社会治理内在肌理。校外培训的顽固性,早已被预见。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已经被媒体报道,一些机构和个人以“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研学旅行”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双减”的政策法规,唯有长利齿才能有震慑、令行禁止。《实施意见》在执法重点、执法行为、执法方式、执法水平上皆有细致规定,依靠法治治理“双减”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强。
“双减”不是一阵风,更不是“热一阵,歇一阵”。作为关系到下一代可持续发展和千家万户福祉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双减”工作进入深水区,有赖法治执法的保驾护航。念好“紧箍咒”,多主体协调治理的合力正在形成,让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