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星期

为自己而学,就一定能学好吗?


□池沙洲

“不好好学习,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学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搞清楚,念书是为你自己在念呀!”

……

你在为谁学习?这个问题有一个不接受反驳的答案——为自己,常被教师、家长用来提醒和劝勉,终至于形成碎碎念。

至少从表面看,“为自己而学”这一逻辑无懈可击。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也是学习成果的受益者,更是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所有人万千目光的关注对象。

然而,对于此等恩宠,学生似乎并不领情。

“我就不是块读书的料,您就别费劲了。”

“我学不学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不想优秀,只想快乐,不可以吗?”

……

大人们感到恼火与不解,新一代躺平有理、摆烂无罪、越“丧”越有品的文化,任你讲得再有理,他们就是听不进去。

人肯定是为自己而活的,这还用说吗?根据儿童心理学,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孩子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宝见到大宝有好东西就要抢,大宝埋怨父母把爱都给了二宝,如果是家中的独苗,那更是把“我我我”一刻不停地挂在嘴边。

也不要披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的外衣了,说白了,这就是千古不变的人性。

熊孩子、小屁孩、家中神兽,现在看来应该是处于逆反期,暂时改不了贪玩、懒惰的毛病。不然以当今孩子的早慧,肯定懂得学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影响有多大。

也不是只有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大人难道不是?只有更甚!

教育果然需要等待,需要“慢慢来”,等到孩子成熟,像我们大人了,就不做年轻人的选择了,就可以所有利益“我全都要”。如果谁为了鸡毛蒜皮想要“宫斗”一场,那时咱家孩子一定会奉陪到底,决不含糊。

大人们恐怕就是这么想的。

所谓大人,就是在上一个时代成长,受到上一个时代的思潮熏陶的人。

最近有一段视频被广为转发,一名自称有着30多年体制内经历的教育工作者,表示为今年的高考生感到“心疼”。她看了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种高考作文题,认为总体上是在让考生“讲假话”“拍马屁”,而且“很可能马屁拍在马蹄上”“得不了高分”“把孩子往傻里整”。

她举了全国乙卷作文题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的例子,该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等等。

她说,现在大概只有坐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才会去写这样的文章,拿来考学生是“好笑”,更是教育的“悲哀”。

这名言说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人,她的肩上有着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负,轻易不愿卸下。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破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机制,整整一代教育人费尽了心力。

在作文教育方面,他们致力于把学生从所谓的格式化、八股化、主旋律化、央媒评论化中解套,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成功将“国际”“国家”“民族”“人民”“政党”赶出了作文。学生即使不在800字以内硬扯这些大词儿,也一点没问题,甚至很多时候成了获取高分的条件。

考试指挥棒之棒尖所指,即亿万学生笔尖所向。

这棒尖,一点点将学生朝外的笔尖拨向内部,意图达成“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总目标。

然而,这种“转拨”一直没有停下的迹象,直至本世纪20年代,持续发酵,最终在高考作文的“市场”上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文风。

这种文风,内容严重脱离现实,写法高度陌生化,以炫技讨巧为目的,以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为标志达到巅峰。

这一批次的满分作文,如同高考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充斥着“递嬗”“盱衡”“嚆矢”等不常用词汇,引用大量西方学者如维特根斯坦、卡尔维诺、麦金太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晦涩观点。

难道这就是“我手写我心”吗?

阅卷者因为看不懂就给满分,很难想象,再往后事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是不是会“卷”成考生都开始纷纷生造成语了?

这一风向在今年发生了扭转,这让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觉得,高考作文试题突然变得“政治化”,这违背了他们当年作文教育改革的初衷。

从视频中言说者语气的笃定、用词的明确来看,她非常坚信这么改是错的。

然而,她又何尝不是越来越深陷某种“茧房”之内而不自知?

的确,学生不能寄希望于他人代劳,但学习成果带来的间接收益,也将惠及学习者某个半径之内的人群。

周浩2005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高三》,讲述了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的故事。

这个班的学生,情况好一点的,能考上二本三本的高校,而这就已经耗尽了他们的洪荒之力。

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女生,不经意地告诉教师,她的肩上背负着父母、村里人“很多东西”。

这简单的4个字,让我深感震撼,它的沉重超过了主角们说的无数台词。

当发达都市的同龄人享受着教育改革的成果,在为自己而学的时候,困于乡村的他们仍未获得学习“为谁”的自由。

从客观上讲,人做的很多事,都是在为他人;而从主观上讲,很多时候,人为他人做事,比为自己更上心。

否则就说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些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甚至还有那么多的奉献与牺牲。也许你可以说这并不普遍,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人性,而且是人性中最闪闪发光的部分。

浙江有一所镇海中学,地理位置偏处东海一隅,每年的高考成绩却让人羡慕。省内不少媒体做过专访报道,10多年来,他们试图从各个角度剖析它成功的秘密:从教师负责、学生自主,到氛围宽松、制度民主……有的报道也会讲到地域环境:镇海是院士之乡,重学之风浓厚。

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有意忽略了一点,即学校在各种场合经常提及的、校园内的多处人文景点:抗倭名将俞大猷生祠碑亭、两江总督裕谦殉难处(泮池)、镇海炮台三署总兵吴杰纪功碑亭、红色特工朱枫烈士故居、《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张困斋烈士纪念亭,以及镇海海防遗址的一部分及克虏伯大炮……

校园本身就是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集萃,学校没有理由不善加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所学校从来都没有中断。而且,学校在完成主要德育任务之后还有更多“加餐”,这在当今中小学校中犹如稀世奇珍。

从镇海走出去的甬商叶澄衷在上海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他有一句名言:“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镇海甬商中有名的如包玉刚、邵逸夫,无不将爱国、兴学作为毕生功业,在祖国大地捐建了无数的教学楼。

也许在很多媒体记者和分析家的眼里,爱国与学习并无关系,镇海中学的成功一定是用了什么独门秘籍。但镇海的甬商们从来都不这么看,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也在多次演讲中强调学习是为了“矢志报国、心系天下”。

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学子的责任心、使命感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可以说,学习行为发于自己,为了自己,也成就他人。

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成灾的年代,学校成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人人自危。几起著名的案件竟引得网上吐槽:“如果能熬到毕业,当谢室友不杀之恩。”

今年,将是这一现象中止的转折之年。在作文等考题中大量失分的宝宝们,也怨不得天,怨不得别人,他们吃的是“只读圣贤书,不闻风雨声”的亏。

将学习与世界完全割裂,只与个人前途相捆绑,这样的执念将被时代淘汰。

在当今美西方技术封锁、经济打压、军事围堵的国际环境下,国家一方面要留住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选拔具有战略储备力量的优秀人才,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迅速提升国家实力。学子效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逢其时。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