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星期

16年的坚持让柯城山区多了一所好学校
解锁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教共体的成长密码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学生在“我家淘源”劳动实践基地里收获马铃薯。这些马铃薯由学生在三月份播种并精心照料,而今结出硕果。
(本报通讯员 余君仪 摄)

□本报记者 朱郑远

被群山围绕的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是柯城区最偏远的小学,也是该区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乡村薄弱校的一切特质七里校区都符合,但是近年来该校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第二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入选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和学校典型案例、入选省健康促进校(银牌)……

2006年,衢州市柯城区在省内率先实践“一校两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七里乡中心小学与衢州市区的一所名校——鹿鸣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试点“托管”,并更名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而这16年双方的共同努力,让柯城山区多了一所好学校。

资源重整,强校托底农村校

“当时,鹿鸣小学按照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同步管理’的原则,实行‘一个校区在城市,一个校区在农村’的办学模式,分派城区的骨干教师来到七里乡任教,校区间不仅能无障碍调配人、财、物资源,而且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鹿鸣小学校长郑美宏记忆深刻,她是当时学校委派到七里校区的第一任负责人。

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流失……16年前鹿鸣小学七里校区面临着一系列看起来无解的难题。第一个问题随着柯城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得以解决,七里校区硬件建设顺利实现“五有”:有宽敞整洁的活动场地、有方便一体的厕所宿舍、有冷热随意的生活用水、有充足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卫生齐备的餐厅食堂。

但是后面两个现象如何扭转?在郑美宏看来,关键还是要抓好一个“人”字。

“鹿鸣小学的领导班子到村里手把手指导工作,废、改、立教学管理制度,共享优质师资、教学资源,设置轮岗制度……这些举措使七里校区的教师队伍脱胎换骨,有了大变化。”郑美宏告诉记者,鹿鸣小学的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第一批常驻七里校区的教师。此外,柯城区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使城区教师愿意来、主动来乡村教学。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语文教师吴燕萍就是主动来的教师之一。“我虽然今年才来到七里校区,但已经经历过很多个意想不到的第一次了,第一次遭遇塌方、第一次大雪封山徒步一个多小时去上课……”吴燕萍对这些第一次记忆犹新。而这正是16年来每一个前往七里校区任教教师所经历的一个缩影。目前,已有58名鹿鸣人奔赴七里,实现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教师常驻,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辅助科目教师每周常态化送课。

效果显著,乡村教学有成果

行走在鹿鸣小学七里校区里,你会发现这里几乎没有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也明显高出同龄学生;乡里的扶贫晚会上,哪怕低学段的学生也敢在聚光灯下尽情演说……“学生们的变化很大。”在七里校区耕耘了6年多时间的鹿鸣小学教师郑雪根坦言,他刚来七里校区的最大印象就是学生们都十分安静,表达能力不强,不够自信。

学生不够自信,就从提升其综合素养出发,七里校区利用本土资源,实行“竹文化”特色教育,教学楼的校训是“虚心自持、节节向上”,“山里娃”在文体课上跳的是竹竿舞,美术教师手把手教的是竹片画。学生羞于表达,七里校区便发挥七里乡全域4A景区和“景区中的学校”这一优势,专门设置了小导游课程。

“开眼界,长见识。”用郑美宏的话来说,就是尽己所能地为这些乡村少年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一样的人和事。七里校区的学生们开始得以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学生们一起参与省、市、区级活动与比赛,并频频获奖。据统计,自鹿鸣小学七里校区被“托管”以来,学生在各类活动、比赛中获奖近50次。

目前,鹿鸣小学七里校区共有16名教师、57名学生。接近1∶3的师生比,更大程度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的眼睛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能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鹿鸣小学七里校区负责人陈薇说,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就是学生不光把你当成教师,更把你当作一个能够倾心交谈的朋友。

教学质量的改变同样还体现在教师身上。与鹿鸣小学结成教共体后,七里校区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各种教学比赛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了11个奖项。这些显著变化,也得到七里乡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被“托管”后的第一年,七里校区便有外出借读学生开始回流,之后更是成为常态。

全新升级,营造学生“理想家”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数学教师方志隽有个特殊的身份——住校生的“妈妈”。每当巡寝时遇到因想家哭闹的学生,她都会耐心地将他们哄睡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最需要关怀、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那我们就是家长。”方志隽坦言。

2020年开始,鹿鸣小学七里校区提出打造一个以“家文化”为核心的“三样一化”校园建设目标,即“家庭样”“书香样”“实践样”“数字化”,并于去年9月完成了学校的“一园两室三基地”建设。围绕“家文化”理念,打造“师生在校生活圈”——校园成为“大家庭”、教室成为“师生之家”、寝室成为“兄弟姐妹之家”。

“生活中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们互相照顾。”陈薇介绍,学校寝室采用混龄制,“在混龄制的管理模式下,低龄学生可以向大龄学生学习更多的生活常识,更有安全感,大龄学生也在照顾低龄学生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懂事、自律、有责任心,这让我们的校园氛围更像一个家”。

为了让学校的家庭氛围更加浓厚,在七里乡政府的协助下,学校专门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块菜地“我家淘源”,并邀请村民带领学生们种菜。不同季节种不同的蔬菜,还在菜地一旁架起了一条作为讨论活动区的长廊,“我家淘源”一下就成了学生们的“桃源”。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辟了“我家小厨”学生专用厨房,并开设烹饪实践课程。“我们经常会从‘我家淘源’采摘新鲜的蔬菜,给同学们烧菜。我现在已经学会番茄炒蛋、炒青菜等好多菜品,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做糖饼。”四年级学生方晗说。除了自己吃,多余的菜还会由学生们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与城里的鹿鸣小学联动,“卖”给另一个校区的学生们,共享丰收成果。

在七里校区这个“理想家”中,学生们渐渐学会了相互照顾、相互帮助,用爱传递爱。“乡村教育绝不能是城市教育的翻版,挖掘不可替代的乡村课程资源和育人资源,办有本土特色味道的学校。”郑美宏表示,当下柯城正在探索乡村反哺城区、双边资源互补、双向教学联动的“两区一校”新型育人模式,七里校区的办学定位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质改革。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