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星期

校社联结“1+1>2”
浙理工师生助力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本报记者 季 颖

“9∶16是常用的照片比例。”“可以使用滤镜调整图片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常用的构图方式有三角式构图等6种。”……学员方月娥认真地写下课堂笔记。6月16日,杭州市钱塘区高教社区文化家园居家养老中心的一堂美图修图课上,听课的学生是15名平均年龄超65岁的老人。

这堂美图修图课是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汪颖带领学生进社区上的。“对于生理、认知能力逐步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数字鸿沟’尤为明显,让老年群体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数字化生活,高校义不容辞。”汪颖说,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社区作为老年服务工作的一线,拥有开展教育培训的空间场所和人文环境,而社区工作人员又十分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特点与切实需求,是开展各类活动的天然动员者与组织者,将两者进行有机联结大有可为。

于是,自2015年起,汪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带领学生开展了“学校+社区”模式下的系列化智慧助老公益培训与活动,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场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助其充分享受信息社会、数字化生活的红利。2016年学院成立通用设计研究所,发挥设计学交叉学科优势,从智慧助老、数字化适老化设计研究、数智社会创新等多方面切入,致力于老年人相关的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工作。

为打造更贴合老年人需要的“专属”课程,在培训开展前,汪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通过对老年电视大学课程的饱和度分析和老年人课程需求调查,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先级设置。在落地社区时增加数字化技术培训学时,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设立了智慧生活、新潮体验、手工创作和美丽生活4个板块的课程内容,每个板块的课程内容下又有子课程,如智慧生活板块中设置了App基础班、App高级班、自助设施使用、美图修图及视频编辑等课程。

“老年人由于年龄段、教育背景和使用经验不同,学习智能技术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汪颖说,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数字素养差异较大的老年人,采用小班化分层教学,将不同水平的老年人分别组班授课;针对美图修图、视频剪辑等操作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操作演示;针对铁路自助售票终端、医院挂号机等公共终端的使用,则采用实景教学等。

浙理工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林迪作为本堂美图修图课的主讲人,自2020年参加智慧助老公益培训活动以来积累了不少经验。“每次在设计课程内容前,都会先给出多个选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征询老年人意见后,最终敲定。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以每10分钟为节点,穿插一个上手操作的小环节,让大家出产作品,从而让学员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林迪说,在课前,通过播放短视频、展示往期优秀作品、做小游戏等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微信群、定期回访,便于后续活动开展及获取反馈和建议。

“浙理工师生带来的智慧助老公益培训深受老年人喜欢。”高教社区文化家园居家养老中心运营专员陈美珍说。今年72岁的李金凤就是智慧助老公益培训活动的“粉丝”。平时爱好旅游的她特别喜欢摄影,最近开设的美图修图课深得她心,平时没事就约着小姐妹一起参加,还主动“点菜”,想要尝试视频剪辑课。

除了走进老年人生活,通用设计研究所成员也定期组织主题为“为老年人设计”的“设计Hackathon(黑客松)”与“创意Workshop(研习会)”,将设计对象设定为老年人群,与参会者线上线下共同探讨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文体活动等日常生活场景中遇到的问题与不便,通过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观察、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境、行为习惯、文化观念和期望,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还邀请老年人成立焦点小组,共同参与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虽然并不一定都能落地,但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贴近老年人需求的课程,使老年人有参与感和满足感。”汪颖说。

据统计,2015年至今,学校已陆续与杭州市高教社区、求是社区、白塔社区等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完成9期100余课时的培训,服务范围超800人次。最近,通用设计研究所成员还专门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开设“银龄课堂”栏目,陆续推送了微信小程序和群收款功能的使用、共享单车的使用等系列涉及各个生活场景的教学小视频,让老年人时时处处都可学。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