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7月1日 星期

论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四个嬗变
——以“缑城记忆”园本课程构建为例

●幼儿园教师将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能让幼儿从小了解乡土文化。

□宁海县实验(闻裕顺)幼儿园 严佳妮

在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找到传统文化和幼儿园文化的交织点,宁海县实验(闻裕顺)幼儿园尝试从儿童视角、现场教研、组织形式、深度学习入手,构建属于幼儿的“缑城记忆”。本文以“缑城记忆”园本课程构建为例,谈谈体会。

一、从“研教”到“研幼”的嬗变

“研教”转向“研幼”的唯一路径是“研幼”主体的真正“在场”。

1.对教育问题的介入。“泥金彩漆”是宁波当地十里红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教师通过资料汇总及经验分享提出“泥金彩漆是民间工艺”,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为儿童所经验化。专题教研中,以“泥金彩漆是否适合集中开展活动”为主题进行现场研讨,接着又围绕“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活动如何安排才是最合理的”“在泥金彩漆文化的背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才会取得最佳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各园区教师在经验分享后结合本园区幼儿的实际设计了不同的调查表,针对性地开展后续课程教学。

2.对幼儿的介入。为解决“到底哪种教学形式更适合幼儿参与泥金彩漆活动”问题,教师将视角转向“研幼”,基于各园区幼儿自身能力,选择教学形式,现场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利用多种材料尝试不同的泥塑和漆染方法,是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泥塑和漆染经验,是否能与同伴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成果,是否能理解相应的任务情境并能投入其中学习,是否有继续操作学习的愿望等。

3.对教学活动的介入。“研幼”视角关注儿童成长,更需要不断地抛出新思辨点:此民间工艺主题的手工一般要进展到什么程度后可以进行集中经验梳理?教师根据现场观察,纷纷提出支持策略的构想:要在幼儿充分参加手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要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其进行多方面表现与探索,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经验梳理,将个别幼儿的操作发现及时上升为知识经验,或者生成即时课程等。

二、从重挖资源到深挖文化的嬗变

通过儿童视角重新审视“缑城记忆”课程,发现资源背后隐藏的宁海文化内涵才是研究的重难点。于是,本园教师再次对缑城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的重难点,即以哪种方式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抽象的文化内涵,如何让他们通过特有的符号表征去表现与传承老城记忆中的文化篇,如何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为此,本园梳理了一系列主题,并以此为线索进行下一步的调研和探讨,策划出系列主题活动。以“名人”主题为例,教师先在幼儿中调研“我们宁海有哪些名人?你最想知道关于他的什么故事”,在获悉了幼儿熟知并感兴趣的名人代表后,进一步自我追问:“名人真正纳入课程时,幼儿对其的兴趣在哪,哪些事件有意义?”之后,教师通过现场思维导图梳理出学习点,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宁海是明朝文学家方孝孺的家乡,结合“喜阅宁海,全民阅读”主题,本园及时开展了学说宁海话、方言节、“主播话缑城”、好书推荐,以及具有宁海地域特色的书签创作等活动。

三、从松散式到项目式的嬗变

松散式开展园本课程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深度探究性,而项目式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能让幼儿主动探索问题和积极应对挑战,习得更多知识。

如“名言”系列课程就经历了从松散式到项目式的改变,并最终确定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流程。教师首先询问幼儿:“什么是宁海方言?”幼儿经过调查和询问,得知宁海方言分为四种类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地方讲的方言都不一样,那我们说的是哪家方言?又该怎么学?”幼儿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后,最终决定保留各自乡镇的方言,并进行同句普通话与各乡镇方言对比探讨,以此加深对自己家乡方言的认识。教师还从幼儿各自的喜好入手,和幼儿协商,确定从日常用语、食品、游戏开始学习方言。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幼儿向身边的老人询问,通过学说、记录及对话了解宁海方言,更好地打开学习宁海方言的大门;引导幼儿与爸爸妈妈同探知,通过书籍翻阅、网络查找,获知宁海方言的历史。最终,要求幼儿通过绘画形式,把方言中最感兴趣的内容罗列梳理出来,生成一张“儿童海报”。

四、从单体化到多元化的嬗变

“缑城记忆”园本课程倡导“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传承”,开拓了基地探访、主题教学、场馆体验、项目实践、节庆创享等活动路径,家园社紧密合作,挖掘幼儿身边独特的地域资源,让幼儿在多元化的形式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并传承本土文化,让地域资源文化传承变得童趣满满。

在课改的引领下,遵循哲学思维“在场”观点,“缑城记忆”园本课程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发展什么样的儿童”“儿童需要什么”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深入观察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需求,针对性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创生新的内容,有效推进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