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7月1日 星期

你的青春,我的岁月
——德清县职业中专云南班教师的那些故事
扫一扫,看视频

□本报记者 童抒雯

2018年寒假,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宋晓兰第一次踏进自己带的云南班上的一名学生家里。“四处透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家。”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宋晓兰说不出一句话,眼泪却早已落满了双颊。

从浙江德清到云南景颇,从莫干山麓到彩云之南,3000多千米的距离,需要经过长途飞行、辗转山路和泥泞跋涉,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抵达。这是她走过的最远的家访路,而在这几年里,这条家访路,她和云南班的其他教师走了不下5次。

2016年,德清县职业中专承担东西协作教育扶贫工作,对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7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云南学生。一转眼,5年过去了,云南班即将收官。

在这段时光印记里,不仅有云南学生们的欢笑和泪水、坚持和成长,也有一群教师不计回报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

宋晓兰:留住每一个学生

2017年,宋晓兰接到担任第一届云南班班主任的任务。尽管有着18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但宋晓兰心里还是有点发怵:“怕做不好,更怕担不起学校交给我的重任。”

宋晓兰第一时间就和云南当地的教师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即将到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4岁;社会背景复杂——有些学生已经工作了,有的在理发店,有的在工地上搬砖。对学生有了大致的画像后,宋晓兰提前布置好了寝室和教室,她想“让学生们感到亲切一点”。

都说“第一眼效应”最重要,宋晓兰至今都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这群学生时,他们“眼里写满了不安”,因为远离家乡又对未来感到迷茫。宋晓兰知道,想要靠近这群学生的心,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12月的德清寒冷刺骨,学生们衣衫单薄,有的甚至脚踩凉拖鞋。接到学生的第二天,她就从自家衣柜里整理出了一些保暖的衣物,还动员全校教师和社会力量为云南班学生捐赠冬衣。

听说一些学校发生学生“逃走”的事情,当班主任的那几年,逢年过节,宋晓兰会从家里烧点家乡菜带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过节;周末,她会带着学生去周边逛逛。她的想法只有一个,一定要把他们留下来。

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藏着说不尽的难处,宋晓兰将这一切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小陈因为没有理财意识,打工赚来的钱早就被挥霍一空。没钱了,他就向身边的同学借钱,是班里的“欠债大王”。到了无处可借的地步,他就只能饿肚子。宋晓兰知道后,主动拿出自己的饭卡,但是和小陈约法三章:需要他勤工俭学来还债。她还给学生们发了记录开销的账本,有时还会检查学生的快递,看看他们有没有乱花钱。就这样,宋晓兰一点点地向学生们渗透理财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理念。

四处透风的墙面,垒在地上的灶台,黑黢黢的房间……2018年的那次家访让宋晓兰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扶贫的意义。从那一刻起,她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我一定要留住每个学生,不能让他们半途辍学,要通过东西协作教育扶贫这个平台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们把自己的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宋晓兰做到了,她带的第一届云南班,有8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继续留在德清就业,她和云南学生的师生情缘仍在继续……

潘仿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学生张加洪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下午被潘仿根送去医院的情景。他趴在潘仿根的肩头,一丝亲切又陌生的味道传来,那是“父亲”的味道。

也许是因为水土不服,张加洪在新生军训时发起了高烧。挂号、问诊、验血、住院、打针……潘仿根全程陪伴,“感觉就像家人在身边”。也因为这次生病,张加洪的心理防线慢慢被卸下,开始融入他在德清县职业中专的“新家”。

父爱无声但深沉。作为云南班里为数不多的男教师,潘仿根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父亲”上。对这些学生来说,有时候,潘仿根不经意的点拨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爬莫干山。几乎所有学生都精疲力尽了,潘仿根观察到一个叫肖永亮的学生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就开了句玩笑:“你身体素质这么好,可以考军校。”没想到,从此,“考军校”就成了肖永亮努力的方向。

“这些学生非常懂事,工作踏实、求上进,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都很好……”介绍起云南班的学生,这位“老父亲”脸上的自豪总是抑制不住地往外溢。

潘仿根也有严厉的时候。云南班的一些男生有抽烟的习惯,和女教师温柔细腻的“感情路数”不同,潘仿根觉得在原则问题上除了要有态度还得讲究方法:“先观察,了解情况后再决定怎么办。特别是言语上不能过激,不能触及他们的痛处。要他们马上戒烟不太可行,要给他们时间来改掉坏习惯。”

在一次家访中,一名学生父亲的形象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当时天很冷,这个爸爸的衣服很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但为了了解孩子的情况,他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了。”潘仿根回忆道,“他们全家的收入来源就只是几十亩甘蔗地。这个学生之前总是乱花钱,新买的手机说丢就丢,后来我和他聊过,慢慢地,他变得懂事了,也不乱花钱了。”

“教育好一个学生能改变一个家庭”,这是潘仿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丁晶星:愿意为他人打伞

丁晶星,90后,学生口中的“丁姐”“美女姐姐”。然而,在刚刚接手2018级云南班时,她可是学生眼中的“女魔头”。

由于急着想在班里树立威信,丁晶星在带班初期近乎“专制”:“我和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距离感,有些学生在寝室里想家想得哭鼻子都不愿意和我说。”反思之后,丁晶星决定“脱胎换骨”:“我和他们的年纪本就相差不大,为什么不试着做他们的姐姐呢?”

淋过雨的人,更愿意为他人打伞。丁晶星敞开心扉,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自己也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初中时遇到了一位来支教的教师,这让她开始憧憬:“我是不是也可以当教师,去关心更多的学生?”大学期间在广西支教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教师的力量可以改变学生,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家庭”。

慢慢地,师生之间的冰山开始融化。在校园里,学生们从原先躲着她、绕道走,变成大老远见到就喊“丁姐”;毕业晚会上,学生们的一句“丁姐,这3年你都苍老了”,让坚强的她瞬间眼泪“决堤”。“很多时候不是我改变了他们,而是他们改变了我,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过程。没有云南班的学生,没有这段经历,或许我现在还不能体会到当教师的幸福。”丁晶星说。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为了成为这样的人、过这样的生活,你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这3句话,丁晶星经常问学生。她喜欢研究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和特长“对症下药”。喜欢长跑的学生最后成了一名消防员,擅长表达的学生干起了服装销售,有的学生成为甜品师,还有的学生回到家乡从事农林工作……在丁晶星看来,每个学生的人生都不设限。“我觉得成绩更多时候是鼓励出来的,多一些来自教师、同学甚至是社会的认可,他们的进步和成长就会更快一些。”

从2017年到2022年,从德清县职业中专一共走出了223名云南学生。如今,他们已经投身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5年的光阴,凝结了每一位带班教师的心血,在付出爱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爱。这份爱曾经翻山越岭,跨越3000多千米;这份爱曾经相互试探,最后融进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里。

你的青春里书写着我的岁月,这是一群云南班教师的故事。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