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6月18日 星期

愿“鸡娃”不再


□朱建人

我们这代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作为“心灵港湾”的家庭,时下已经成了孩子应试的第二战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了安全感,也没有了休闲时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几乎等同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批改作业、分析考分、联系家教、购买练习册,不一而足。我曾在网上见到一张由家长制订的小学生暑期学习计划表,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精确到分;也曾听到一位朋友跟我聊起某家长对孩子每一次考分的记载分析不亚于股民之于K线图,让人不得不对这些家长肃然起敬,转而又觉得悲哀起来。

以下这个小故事或许很能说明当下家庭的一种普遍现象——晚饭后,儿子想随父母一起遛狗,父亲问儿子:“作业做完了吗?”儿子答:“还没有。”父亲斥责道:“不准去,在家里做作业。”一小时后,父母遛狗回家,见儿子依然在认真写作业,甚喜;走近一看,儿子正在写作文,题目是“我真想变成一只狗”。这是一个令人笑不起来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每天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演绎着:在作业与亲情之间选择作业,在健康与考分之间选择考分,在成长与“成功”之间选择“成功”……这便是当下诸多中小学家长的心态。这样的心态现在还有个十分时尚的名称,那便是“鸡娃”。

原本以为,现在这代80后家长,自身对应试教育经历有着真切的反思,加之他们对社会科技发展前景的洞察力,应该不会挤兑孩子的时空,使其服从于自己的意志,成为捆绑在应试战车上的教育“内卷化”的牺牲者。但眼前的一切在告诉我,事实恰恰相反,今天的80后家长对孩子的管控力度远远大于他们的父母。这真的让我这个干了一辈子教育的人惶恐起来。

神州处处有“鸡娃”。许多人将其归咎于阶层的固化和社会的内卷,以及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这固然可以作为其客观存在的理由,但不应该算作“鸡娃”遍地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窃以为,还是许多家长的育儿价值观、目的观与方法论出了问题,他们对教育缺乏专业领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在哪里、未来社会需要孩子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等问题,由于教育“科普”的匮乏,很难纳入众多家长的视野。至于“鸡娃”与“内卷化”,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存在。因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要真正扭转这种状态,还真的需要来一次教育的启蒙,让更多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形成独立的教育价值判断,而非人云亦云,把自己卷入一种貌似正确而无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旋涡之中。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反对“鸡娃”的先驱者,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认为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从这些教育家的言论中可见,顺性而教,闲暇时光和社会生活是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根本要素。那些以“刷题”为基本手段的所谓“鸡娃”做派,实质上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孩子当下生活的漠视。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就已经聚焦在了如何使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上。这与当下“鸡娃”所追求的那些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恰恰是南辕北辙的。

若明白了这些道理,年轻的家长朋友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以获得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育儿方式,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促进者和引领者。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童谣中的经典,那个慈爱的“外婆”形象一直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而在今天,这样的歌谣已经很难听到了,这样的“外婆”也越来越少了,甚至连孩子们唱这首歌谣的时间都已经被“刷题”占去了。但我依然深信,如果孩子缺失了属于自己的时空,缺失了对原生态生活的真实体验,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和健全的人格精神,就孕育不出具有丰富精神生命和创造活力的大写的人。

“内卷化”正愈演愈烈,但愿“鸡娃”不再。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嘉兴教育学院教师)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