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4月7日 星期

安吉:百分制退场,分项等级评价来了


编者按:教育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各地各校加紧落地落实。本报即日起推出“扎实推进评价改革 构筑优质教育生态”系列报道,挖掘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典型案例,敬请关注。本期推出首篇——

□本报记者 汪 恒

今年开始,浙江安吉县31所小学的学生都不会再拿到写有分数的“成绩单”了。取代那些分数的,是代表优秀、良好、合格和暂缓评定的A、B、C、D4个字母。同时,与每门科目对应的成绩也不再只有1项,最多达到6项。

这可是不小的变化。这两年,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汤红跑学校时,最常做的事就是“吹风”,向校长和教师们介绍学业评价方面的新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还得循序渐进。”汤红说。实际上,安吉县早在6年前就“啃”起了发展性评价改革这块硬骨头,并逐步攻坚突破。在不久前教育部举办的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安吉县作为全国五个区域层面评价改革推进的典型案例之一,面向全国推广。

只写等级的成绩单,信息量更大了

“两个学生,一个考100分,一个考95分。他们之间差距究竟有多大?现在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学生们为了提那两三分拼命刷题,家长也陷入焦虑。”安吉县教育局党委委员万宝林心里一直有这样的困惑。

“分数反映出来的东西有限,我们不能走进唯分数的死胡同里。如果能通过成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真正帮助学生找到差距所在就好了。”万宝林认为。2019年,安吉县教育局在安吉县实验小学、安吉县第二小学等4所学校试点了一项名为“学科分项等级评价”的改革。

首先,根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门科目的学科特点,共罗列出15项学科关键能力。比如语文科目下面分成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5项,科学分为概念理解、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3项。在相关年级的区域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的得分情况都会对应到学科关键能力里。之后,再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得分折算为高于课程标准、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达到课程标准和暂缓评价4个不同等级,以A、B、C、D的形式呈现出来。

“比如一个五六年级学生,他在语文阅读上的得分率在90%及以上就是A等,得分率在70%~89%时,就是B等。”安吉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邱海荣介绍。除了学科关键能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也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被一起评定。

改革后的第一学期期末,各校校长、教师们的电话响个不停。有家长忍不住来问,“我家孩子得到的A,是95分的A,还是100分的A?”“分数排名能给我看看吗?”安吉实小副校长顾蓉萍回忆:“当时所有教师都约好了,大家都不去核查原始分数。后来,试卷都由区域统一保管,更是断了查分的可能。”万宝林自己也顶住压力,回绝了各种查分请求:“不公布分数、不以分数进行排名,就是我们评价改革的底线。”

渐渐地,家长中间有了冷静下来的声音。“其实看等级已经差不多知道了段位,对具体多少分没有纠结的必要。”安吉二小四年级学生家长孙婷婷认为。安吉实小语文教师、班主任殷璐向家长解释:以前只有分数,很难看到孩子科目学习上的弱点;现在细分成项后,一眼就能看出来薄弱的地方。以后孩子学习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听到这里,家长们也觉得确有道理。试点一年多下来,安吉二小教导处主任虞晓红明显感觉到家长们的心态有了转变:“从关注分数排名转向关注自家孩子的优劣势,关心怎么扬长补短。”

给学校、教师“松绑”,为综合素质发展“清障”

在安吉全县推开的,除了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制度,还有一项“周三无作业日”。“这一天,所有小学都不会给孩子们布置书面作业。”邱海荣说。早几年,“无作业日”还只是安吉实小一家尝试。“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的。当时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多走进生活。因为礼拜三不用背书包回家,大家都爱称之为‘无书包日’。”顾蓉萍介绍。

“学业压力降低之后,就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来。”邱海荣说。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只“动”学生的学科评价可能还不够。“我们不能一边取消排名,一边又对学校和教师沿用老的评价办法。”万宝林表示。

等级制落地后,全县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有了新变化。小学一至三年级继续采用绿色评价,并采取达标制进行登记赋分;四至六年级则采取纸笔测试和现场抽样测试两种方式,根据学生各学科关键能力的等级比例来赋分。“比如一位六年级老师,如果他的班级里有60%的学生拿到A等,90%的学生在B等及以上,拿D等的学生又不超过5%,他就拿到了教学质量的满分。”邱海荣说,“相比之前一味看平均分的做法,更考虑班级里学生个体的学情差异,可以减少教师为提分而伤害个别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

教师们因此得以从横向竞争中抽身出来。“以往一定要在年级里分出个第一第二,而第一永远只有一个。老师的压力也会转嫁到学生身上。现在,老师只要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可能拿第一。比如去年我们六年级的一位科学老师,教的4个班都拿到了满分,就都是第一。”虞晓红说。

不做横向比较、目标导向的原则也在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考核中得到体现。“我们会通过达标制算出两套成绩,一套按目前的综合教学质量来,另一套按教学质量进步空间来。哪个高就纳入学年发展性考核。”邱海荣说。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各所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步子迈得更开了。比如,安吉二小就在全县小学生必须掌握2项体育和1项艺术兴趣特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选动作“X”。“‘X’可以是了解家乡非遗文化、科技创新等等,强调学生适性发展。”虞晓红说。“实小的德育、二小的劳动实践、三小的阅读、四小的攀岩……”在万宝林看来,如今各所学校的特色都变得更加突出。

“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就开始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然而做下去始终感觉有瓶颈。只有打破唯分数的理念,才能触及核心问题。”邱海荣说。

症结解开后,改革的“雪球”越滚越大。汤红发现,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问得多的话题都变成了怎么提高学生的能力。邱海荣说,15项学科关键能力中,有一些是以往普遍重视不足的,比如语文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英语口语、数学的空间想象等,现在大家都重视起来了。对科学实验等能力项要求现场操作抽测,则“封住”了以往学生不动手试验、背背要点就能过关的“门”,倒逼教师扎扎实实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考什么’正在影响‘教什么’,加速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向。”汤红认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