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
——记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
马鑫飞和学生在“远香茶园”采茶。(本报通讯员 王珍珍 摄)
扫码观看马鑫飞故事视频

□本报记者 朱 丹

“好的乡村教育就是符合当地乡土文化内涵的教育。”3月14日,在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研讨会上,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通过分享课程案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勾勒了一个与村庄共生共赢的村小模样。

与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章村小学规模并不大,一共只有124名学生,其中90%是留守儿童。2019年8月,马鑫飞来到这所山峦之下的村小工作,身体力行地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不到两年时间,这位85后年轻校长就为章村小学带来了一股蓬勃的朝气——

他和教师、学生一起动手改造校园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打开学校大门,让学校与家长、村民有了更多互动;开发和研究立足农村实际的乡土教材,让孩子们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马鑫飞说,这句来自非洲的谚语,是他投身乡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力量。

让老师、孩子和家长都爱上学校

“你发现没,学校大门看起来很不协调。”一走进章村小学,马鑫飞就指着校门对记者说,“上任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改造校门’”。正是这个想法,引发了一场师生全员参与、历时两个学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我心目中的校门”。

这在章村小学是前所未有的。那段时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都会专门挪出两个课时,师生们围绕“校门”展开探究。一开始是搜集世界各地学校大门的资料,举办了一场颇有仪式感的“世界校门展”;接着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村子,去观察各式各样的门;再后来,一、二年级学生画自己心目中的大门,三、四年级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搭建校门,而五、六年级学生则是要完成校门改造的竞标书……其间,马鑫飞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来学校,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就这样,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们乐于聆听、敢于分享,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悦纳自己、欣赏他人。

“今年,终于要启动改造校门了。新校门一定会加入孩子们设计的元素,将来会是一个值得大家长久呵护的地标性建筑。”马鑫飞说,就像校门一样,近两年来校园里角角落落的改造,几乎都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学校里目光所及之处,统统都有师生的印记。他们把教学楼楼梯口原先的铁门,用毛竹筒和彩色透明塑料纸改造成了色彩斑斓的竹筒门。学校草坪上多了一间风车书屋,每层楼的拐角处都设了阅读角,孩子们闲暇时随处都能捧起书本。就连校园里的安全标识,也都是孩子们亲手设计的,“禁止在走廊嬉戏”等生硬的标语变成了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牌。

校园变得越来越有温度,马鑫飞也渐渐地感受到了师生的变化。“尤其是孩子,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了,也更爱上学了。”他说,为了记录下一个个天真无邪的笑容,他给全校所有孩子都拍了照片,并制作成海报贴在教学楼的墙上。这面墙被大家称作“幸福墙”,他希望借此传达自己心底的三句话:“我想告诉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一直保持这样的笑容;想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是如此快乐、幸福;更想告诉所有人,每一个乡村孩子都值得我们用心对待。”

章村小学还有另外一面墙,叫作“关系墙”。“学校除了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有和谐的家校关系。”马鑫飞特地把这面挂有教师、学生、家长的班级合影的墙竖在进校门处最显眼的地方,“未来的每一届,学校都要拍摄这样的合影并挂在墙上,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也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每学期的开学日,马鑫飞从不发表校长讲话,家长和孩子才是当天的主角,家长通过参与校园寻宝活动去了解学校及老师。每逢学校举办美食节、中秋团圆会、年俗活动等,校园里也少不了家长的身影。慢慢地,家长建立了自己是学校教育参与者的角色意识。如今,只要学校有需求,他们都会自发地来学校帮忙。

拆除学校与村庄之间的“墙”

“如果校园里的一处一景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学习项目,那么打开校门,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受到校门项目的启发,马鑫飞开始思考如何拆除学校与村庄之间的围墙,把孩子们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外、村庄里。

“不过,想要联合村庄的力量来支持学校教育,我们首先要考虑学校能给村民们带去什么。”马鑫飞边说边带记者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长廊。去年,这里举办了一场轰动全村的分享会,村里19位高龄老人的故事被一一呈现在长廊中,吸引了村民驻足“围观”。原来,学校在五年级开展了一次促进代际联结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芳华”。那时,整个班的学生全部出动,到村里走访85岁以上老人,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爷爷奶奶们的生命故事。为了唤起更多人了解并关爱老人,马鑫飞直接把这次项目学习的成果“搬”到了长廊上,参与项目的孩子在现场向村民们讲述老人们的故事。

由此,学校与村庄的联系变得紧密了起来。新年之际,马鑫飞和学校教师给村民们送去了孩子们设计的挂历,以及真诚的祝福;元宵佳节,学校在村里举办灯会,孩子们不仅亲手制作灯笼、写下灯谜,而且还向村民们发去了邀请函,大家一齐感受节日气氛;到了芒种时节,20多位村民来学校给孩子们开课,传授家乡传统面食的制作工艺。

“学校是村庄的,村庄就是学校。”马鑫飞告诉记者,村口有一个“远香茶园”,这里是孩子们学习家乡茶文化的基地。虽然章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但孩子们有了茶园后才开始真正了解本地茶叶的品种、炒制方式及冲泡手法。在经历了一系列劳动实践后,孩子们会把自制的茶叶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退役军人,或是远方来的客人。

除了茶园,孩子们还有了一方“新心田园”。马鑫飞召集了数位村民志愿者,教孩子们如何播种、犁地和灌溉。“村庄孕育出了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而每一位村民就是这些文化的载体。他们教给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远比书本里的更生动、更接地气。”他说,这些富有乡土特色的活动与国家课程进行了链接,形成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从乡村来,回到乡村去

不久前,马鑫飞获得了“2020马云乡村教师奖”,他在章村小学的教育故事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被问及“为什么留在乡村”时,他说:“我想让乡村孩子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这个回答与马鑫飞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作为土生土长的缙云人,他曾经就读于当地另一所乡村小学——长坑小学。这里既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教师生涯的第一站。他回忆,当年他参加了学校开设的拓展性课程,接触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二胡。“这一把二胡,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我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带着一颗回报母校的赤诚之心,在长坑小学一教就是12年。

那些年,马鑫飞在时任校长刘勇武的支持下,立足长坑小学的民乐特色课程,开设了戏曲、打击乐等民族艺术社团。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他带着一批批乡村孩子站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如浙江省非遗展演晚会、央视网络电视魅力校园颁奖晚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六一”晚会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如果成人在关键时刻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那么也许就能够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怀揣着这样的信念,马鑫飞在工作调动时没有选择去离县城近的学校,而是来到了更为偏远的章村小学当校长。

在马鑫飞看来,校长同样也是教师。于是,他在章村小学依然干起了“老本行”,不仅承担了一周6节的音乐课教学,而且组建了一个打击乐社团。“咚咚嗒、咚咚嗒……”每到社团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会跑到操场上,跟着马鑫飞有模有样地练习起来。最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的是,他们手里的打击乐器竟然是“马校长”去山里找来的毛竹制作而成的。

“自从马校长来了之后,我们和孩子们一样,做了很多以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现在,学校的课程更有乡土味儿了,活动更丰富了,孩子们更勇于表现自己了。”学校教师告诉记者,在他们心目中,马鑫飞有想法更有行动,学校每次往前迈一步,身为校长的他总是走在最前头的那个。

也许是受到马鑫飞的感召,过去这一年没有一位教师提交“进城”的申请,全体教师都留在了章村小学。“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学校和孩子们的变化让老师们重新感受到了职业幸福感。”马鑫飞欣慰地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