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29日 星期

谈创造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以《土壤应用与改良》为例

□金华市湖海塘小学 吴志坚

“创造性劳动”是金华市湖海塘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定位。“土壤应用与改良”校本课程的设计正是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

该课程整体上围绕餐厨垃圾分类与处理—土壤改良与作物种植—生活饮食与厨房劳动3个环节,形成连贯、递进和闭环的课程体系。其创造性体现在,“土壤应用与改良”将学生直接引导进入科学实验和劳动实践的环境中,并通过一系列知识学习与科学实验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创造”在学生手上发生。从知识传授到科学实验,从科学实验到劳动实践,创造性在学生手中从文字变成了可能,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创造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精神。

本文主要就这一门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原则和呈现形式进行探讨。

一、教材编写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以生活化视角,探索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教材在设计背景、设计思路、呈现方式及特征方面都体现了生活化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生活理念,力求为当前校本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改革提供引领。

2.实践性原则

“土壤应用与改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打破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尝试走向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因此,在开发与设计“土壤应用与改良”校本课程时,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重视编写内容的生活应用,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自主动手操练。

3.校本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学校的特性。“土壤应用与改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反映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师生的心理需求。“土壤应用与改良”依靠学校而生成,其开发的主要力量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服务。“土壤应用与改良”深深植根于学校,在全校师生的支持、学校资源的优化和校园和谐氛围的创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4.生动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编写教材内容时就必须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出发,注重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编写《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时,尽量避免单一、抽象的说教,而是采用多个板块,和童谣、图画、故事、对话等多种形式,力求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二、教材呈现形式

《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分低段、中段、高段、拓展内容共4册,每册有2~3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安排7个主题,每个主题安排1~3个活动。每个活动内容按“知识教学+技能养成+多元评价”的思路编排,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了以下4~5个板块编排教材,每两周安排一个主题。该教材分以下板块:发现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土壤的现象;知识屋,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一些概念、知识等方面的介绍;实践场,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提出要求,学生当堂实践训练;智慧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或师评;拓展园,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代要求进行延伸拓展。

1.发现场(从生活到问题的思索)

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质疑、思考和探索,《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设置了“发现场”板块,促使学生思考,引起他们共鸣。比如《土壤的颜色》一课中,“发现场”板块设置了思考点,“土壤表面经常被植被覆盖,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土壤本身。但其实土壤有很多颜色呢,快来一起看看吧”,引领学生主动回忆、思考、探索。

2.知识屋(从发现到知识的渐进)

《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不光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习,还关注知识面的拓宽。在“知识屋”栏目中,学生能学习到与本课时生活技能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了解生活技能的来源。如《土壤的形状》一课,让学生观察发现土壤的不同形状;《土壤的孔隙》一课,不光教会学生了解土壤孔隙,还让学生在不同孔隙的土壤中种植。

3.实践场(从讲授到实践的分层)

在生活技能的掌握上,《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总是先让教师或学生、家长通过儿歌、图示等来讲授每一项生活技能的要领。学生在掌握每项技能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再进行操练学习、组内竞赛、交流展示等。“知识屋—实践场—拓展园”是技能学习的一般流程,教材的每一课都编写了这3个板块,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4.智慧树(从评价到反思的凝练)

“智慧树”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赞赏自我、肯定自我。教材终始贯穿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智慧树”板块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会自我总结和反思将成为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品质而受用终身。

5.拓展园(从校本到生活的真实)

《土壤应用与改良》教材根据儿童生长规律,罗列出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知识的拓展,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逐步系统化;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处理好知识技能的科学性与教学的阶段性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