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29日 星期

项目制蹲校,区域研训工作新样态


□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 叶亚春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本,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以“精准、务实、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教、研、训一体化研究,尤其是在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方面,桐庐县依据教育部关于教研员联系乡村学校工作的要求,以“转变职能、重心下移、扎根学校、走进课堂”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教研员到一线学校开展项目制蹲校研训活动,通过“问题式”调研、“立体式”运作、“全科式”保障三项“深水服务”,构建区域教研工作高质量运作新样态。

所谓项目制蹲校,即通过项目配对,让教研员与一所学校达成一定周期的项目式研训活动。研训活动开展以所属学科教研为主,同时兼顾职责范围内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制蹲校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每位教研员每学年蹲点一所学校;二是蹲点学校依据项目选择提前确定,避免不同的教研员工作交叉重复;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研训实践场,将教研员建设为学校智慧库;四是教研员在蹲点学校除重点开展学科教研指导外,还需承担其他方面的职责,如校本研修、常规落实、课程改革、科研兴教、提质强校等。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让学科教研员每年立足于一所学校、一门学科,解决学科教学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可以与教育部门其他科室通力协作,对其他方面进行指导或监督,能有效避免一些部门科室对学校的不必要干扰,让学校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式”调研——解决“蹲什么”的问题

开学前后,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一线开展前期调研,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掌握教师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教研员明确蹲点项目,制定蹲点实施方案。为此,我们找到四条通向“问题”的路径:1.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筛选、提炼问题;2.在听课议课中筛选、提炼问题;3.在教学反思中筛选、提炼问题;4.在与学校领导交流中筛选、提炼问题。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学常规落实不仅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教研员工作实效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改变了教研员的蹲点工作方式,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把“我要求你什么”转变为“你有什么需求”;二是把“我有什么”转变为“你需要什么”;三是把“我给你什么”转变为“我们共同解决什么”。

二、“立体式”运作——解决“怎么蹲”的问题

教研员蹲点基层学校既是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基层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保障,更是教研人员开展一线研究的重要路径。

1.专题循环教研。(1)同课异构。同一专题有不同设计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对比分析提供原始素材。(2)对比分析。对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行评议比较,分析得出教学的优势与不足。(3)重新设计。在汲取教研员、听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二次设计,形成改进版教学设计。(4)展示交流。将重新设计后的课在教研员、全校(或共同体学校)层面演绎,供教师们参考借鉴。

这种专题循环教研方式的着力点在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上,切入点在真实课例上,着眼点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上,有力地推动学科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

2.教研员“下水”服务。(1)教研员“下水”跟踪。除在集体教研中教师会得到共性发展外,蹲点教研员会认真分析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指导,以培育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体做法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了解、分析教师基本情况,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备课指导;教研员组织教师开展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课堂演绎,教研员再组织教师评议,并在此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全程跟踪的教研形式,对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改进等进行相对完整的跟踪指导,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教学智慧,极大地弥补个体教师的经验不足,有效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研员“下水”执教。教研员自行选择内容在蹲点学校执教,向全校教师展示自己对学科教学的专业理解。教研员执教课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上“研讨课”,体现研究性;二是上“达标课”,体现实验性;三是上“演示课”,体现示范性。教研员上课后必须进行评议。教研员“下水”执教不仅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学科专业引领作用,而且让教师对学科教学有更深切的体验。

3.全方位服务指导。尤其是指导蹲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方面,每位教研员都深度参与蹲点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因此我们形成“三级联动(教研员、学校、教研组)、双线管理(教研员、学校)、双向评价(教研员、学校)”的校本研修模式。我们把区域提炼、倡导“课例式”“讲座式”“示范式”等多式并用研修方式,延伸到校本研修这个平台上。一改过去学校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说”“我做要求、你执行”的校本研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依据学校、教师的迫切需求,精选主题,现场互动,教研员示范,达成全员反思提升。

三、“全科式”保障——解决“蹲得怎样”的问题

1.以制度规范蹲点工作。为推进蹲点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制定了《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蹲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教研员蹲点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每学年初,通过教研员自主申报和单位统筹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每位教研员选择一所学校蹲点,每月至少一次到学校,每次至少一天。

教研员认真分析蹲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与学校领导、教师沟通,深入了解学校、教师需求,然后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蹲点工作方案。方案要做到“三有”:有目标、有措施、有行事历。同时,教研员以学校每位教师为主体,以备课组、教研组为依托,构建起从“教师、备课组、教研组、学校、教研员到教研部门”的网格状校本教研机制,努力探索新型教研方式。

2.以任务驱动蹲点工作。规定每学年教研员蹲校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编制学年蹲点工作计划及行事历;(2)确定一项学科教研课题或教研专题,进行实证研究;(3)蹲校时间原则上一月至少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天;(4)每学年在蹲点学校上研讨课不少于2节,听评课不少于10节,参与校本教研组活动不少于4次;(5)每次蹲校必须记录蹲点日记,及时向学校反馈蹲点结果。

3.以合力推动蹲点工作。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与其他科室合作,在每月活动安排、随机工作调研、年度工作考核上互通有无,加强工作整合。如教研员与其他科室人员约好时间一起进校调研指导,或者其他科室把一些工作以任务单形式转交给蹲点教研员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各部门多头安排活动给学校带来不必要干扰。

4.以效果评价蹲点工作。一学年蹲点结束后,教研员认真梳理一学年工作,总结蹲点得失。教师发展中心每学年召开一次全体教研员会议,专题交流蹲点服务情况。我们还把蹲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教师技能竞赛、学科期末质量等),列入教研员学年工作考核内容。

研究“问题式”调研、“立体式”运作、“全科式”保障项目制蹲校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研训方式转型从方法论角度提供了深度剖析案例。当然,这项工作不仅着眼于“大力推进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目标,更着眼于“形成研训工作新常态,打造新型教研文化”这一长远目标。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