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

教育,也需要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吕淑斌

“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尽管有许多学者还在辨析这句话的真伪性,但我依然觉得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需要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学校里的任何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维持班级的秩序。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事与愿违,总会有一些学生违反这样、那样的规定或者纪律,惹得规则的维护者——教师,很不开心,甚至雷霆大怒。这样的情景常常发生在学校办公室和教室内。面对此情此景,笔者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为这些学生屡犯错误而感到可惜,对他们受到责罚又心生爱怜;另一方面,对这些教师的敬业心生钦佩,但又不太认同这样过于严格的行为。

成年人觉得上了学的孩子就应该要懂规矩、讲道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约束能力都非常弱,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控性,需要教师的不断示范、提醒。其实,孩子的成长,甚至成年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错误,无论多大,都应该被教师、家长接纳和包容。宽容他们,并不是不教育,而是通过提醒,就事论事地提出错在哪,让孩子明辨是非,懂得规范;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其慢慢转变观念,改正错误。改正一个错误,并不像关水龙头那样,一拧就停了,孩子们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等待“花开”。

愤怒的教师往往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但很有可能这部分教师也具有极强的控制欲。这些教师会要求学生步调一致,以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个体。这种统一的标准,往往会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本身的不完美性。学生外显出来的学习习惯或品行,是由其经历、心理特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不能孤立地站在学习或者品行的角度看待。因而,过激的教育行为,粗暴地处理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世界的不完美、自身的不完美、学生的不完美,如此才能规避掉极端、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事实上,完美的学生轮不到我们教,也不用教,当然也根本不存在。

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方式之一,就是家访。常规的家访往往在期末结束之后,所起到的作用,无非是像快递员一样送一下成绩单。家访完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家访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虽然能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但在漫长的假期里,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微乎其微。或者是等到学生出现重大的错误之后才去家访,虽亡羊补牢,但终究还是晚了。笔者认为,应该把家访分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作为平时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应在日常的每一个工作间隙进行家访,并且要家访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家访,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状况,在理解学生外显成因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关爱方式。

教师也需要有爱心、仁心。我的同事小邱分享了一则斯霞的事例:斯霞在上省级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不作任何处理,任由其睡到下课。在一节全省性的公开课上,如何能忍受这样不和谐的行为?同理心和同情心让斯霞选择了让学生先睡好了再说。这让笔者对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无为有时也是一种关爱。

在物质社会中,要求某个职业有爱心、有仁心、讲奉献,其实是苛刻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私品质具有天然性,当人变得崇高而无私的时候,是人们把个体需要的一部分“本我”转化成为“超我”的行为。教师在让渡一部分自私性的同时,也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平衡。而要追求自我的认可、内在的平和,需改变和更新观念。

一是平等意识。把每个学生看成与教师平等、互相影响、和谐共生的个体。

二是服务意识。教师职业,是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教师虽为传道授业者,并没有天生就该被尊重的特权,当然也没有、也不应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美丽光环。塑造灵魂这事,是学生个体自觉主动的行为。当然,书籍、师长等的正面引领是助燃剂。

写到这里,笔者并没有超脱出这些愤怒的教师范畴。这是曾经的自己,现在和将来某个时刻的自己,也是我们那些尽心尽力、心力交瘁而又无奈的可敬的同行。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状况,面对将来会出现的无法预估的学生状况,教师们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把学生纠错的时间拉长一厘米,空间扩大一厘米。毕竟,当人们回忆起生命中那位最温暖的教师时,除却教给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曾经被这位教师善待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