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

不唯头衔,给教师松绑


□张学炬

但凡教师,没有不为头衔所累的。对于头衔,教师可以说是既爱不起来,又离不了。

教师头衔是由各级政府或专业组织给予教师个体契合其自身综合素养或某一方面突出表现的一种荣誉性、专业性或奖励性的身份认定或符号标签。头衔的设立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明确了目标,同时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头衔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由于众多头衔的存在,使得一些教师眼中只盯着头衔、心里只想着头衔,做任何事情都着眼于获取一定的头衔,为获得头衔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教师将头衔视为自身追逐名利的有力工具。

头衔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上级或同行的认可。头衔通常表现为各级各类的政治荣誉证书、业务荣誉证书和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如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师德标兵、劳动模范、教学能手,或优质课、公开课获奖证书等。这些证书多了,一般来说,会越来越激励教师个人品质和教学业绩的提升。

头衔的意义也不止于此,还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因为,在传统的职称评定中,每一类头衔都对应着相应的分值。分值高者可以顺理成章地晋级,否则,只能靠边站。教师晋级的过程是伴随着拿证的过程。但每个证都不好拿,拿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追求头衔的背后是学校错位的评价观,即所有的评比活动都是用头衔说话,所有的事情都和头衔关联。比如教师考勤和头衔挂钩,教师教学与头衔挂钩,班级管理和头衔挂钩,业务检查与头衔挂钩等,简直不胜枚举。头衔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一把“金钥匙”,时时讲,处处讲,事事讲,因为头衔好抓、好量化、易评比。

如果一切都围绕头衔转,那么教书育人肯定会变味。一旦教师们为头衔而教,不是为立德树人而教,头衔便被异化,成了无所不能的“妖怪”,课堂教学反倒成了副产品。

不打破头衔的“包围圈”,教育之路就只能越走越窄。要想解除头衔的“紧箍咒”,就需要学校领导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少拿头衔说事。当学校和教师不再“唯头衔”,如教师职称晋升不是看证书、看头衔,而是看课堂教学实力、看教师综合素质,那么,头衔就会回归本位。

当然,必要的头衔也是要有的。头衔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如何去用,如何发挥其价值。要走出“唯帽子”的困境,回归教师发展的本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教师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赢得家长和师生们的高度认可。其实,这才是最大、最好的“头衔”。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