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

无标题
在线播报

扶贫“土豆宴”是双赢模式

近日,位于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推出美味原生态“土豆宴”,受到师生一致追捧,出现了排队吃土豆的场景。(10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从去年起,电子科技大学后勤保障部精准扶贫,采购该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甲根坝乡亚弄村的土豆。这不仅丰富了师生的餐桌,而且保证了食材的安全,更是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6天时间里,该校两校区师生一共吃掉了11.5吨土豆。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艰苦硬仗。高校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妨扮演“后备智囊团”的角色,为政府、企业、乡镇合作社等建言献策,和其他高校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和学科研究的优势,体现高校扶贫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李春雪

来源:红网

人工智能虽好

切莫滥用误用

在学校食堂吃饭不再刷饭卡,刷脸就可以支付;上课对某个知识点一知半解,你迷茫的表情人工智能微表情分析系统会自动识别,教师和家长会及时知晓,系统也会推相应的知识点题库给你,课后练习变成千人千面……这样的智慧校园在江苏已经成为现实。(10月20日《扬子晚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根本目的是改进教学,而非监控学生。教师和家长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时时监控学生,是对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与误用。尤其对于家长而言,时时监控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而失去基本的信任,势必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教育技术变革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但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以生为本”这一基本的教育原则不容践踏。给学生以尊重,给学生以信任,让其在自由的成长环境中不断获得进步,才是教育的使命。人工智能虽好,切莫滥用误用。

@梁 好

来源:蒲公英评论

以文凭取人要不得

近日,一条“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微博热搜引发许多人关注。有媒体报道称,不少学生反映,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10月11日,澎湃新闻网)

事实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因此,不能因为“非全日制”就否定一个人的努力,更不能就此否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成色。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视人才的最直接表现。

再者说,文凭只能代表一个人学习到哪种程度,而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有没有真才实干,工作岗位才是最好的“验金石”。简单粗暴地以文凭给人才划分等级,认为“全日制”就是真人才、有真本事,显然过于片面。

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政府机关,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包容、更加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名大学生,给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不是以各种“门槛”加以拦堵。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陆仁忠

来源:天府评论

教育类App需精简

杭州一位小学班主任,最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建议教育者应该多站在“家长本位”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推荐做实验的App、英语配音的App等方面,多做些减法。(10月10日《都市快报》)

如今,家长的手机里都会有若干个教育类App。一些用来接收通知,一些用来考勤签到,一些用来提交作业,一些用来学习打卡,让家长们苦恼不堪。诚然,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丰富的新媒介,会让教育教学走在前面;但如果过度使用,就会苦了学生、累了家长。

对此,相关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大治理教育类App乱象的力度,不能是个App就允许进入校园,进入家长的手机。此外,还要推进行业管理,统筹指导,引导教育类App合理配置、相互协调。

@何 磊

来源:桂声网评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