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7日 星期

“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升级”


□本报记者 胡梦甜

2017年11月,中国邮政企业推出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小黄人”正式上岗,大大提高了分拣效率。这也意味着将有70%左右的快递分拣人员面临失业。

2018年,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和新华社合作开发的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正式上岗。借助语音、表情、唇形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它展现了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电话推销员、打字员等职业的被淘汰率高达99%,即便是与艺术创作相关的职业被淘汰率也达到了37.4%。

……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面对不断被颠覆的传统行业和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的职业教育如何参与变革?近日,一场由浙江大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组织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智能化+”深度改革研讨会,聚焦的正是这一话题。

“智能素养”将成为中职生的核心能力

论坛上,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项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面向全省32475名2016届中职毕业生展开的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毕业生会针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生产效率等提出改革措施和建议,而在这部分毕业生中,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的有45.47%,参加过创新创业讲座的有33.85%……“多项数据表明,毕业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工作中主动提出改进建议的行为越多,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良好状态的可能性越高。”方展画说。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职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走得更远?方展画给出的答案是:聚焦中职生智能素养的培育。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那些易于教授和检验的技能,正在或者将要被数字化。智能素养的培育、挖掘应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出更高价值,比如好奇心、创造力、主动性、多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黄威对此深表认同:“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机器换人的步伐逐渐加快,操作性的工作岗位需求越来越少,职业教育也要随之转型,不应只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教会谋生技能,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此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黄威花了3年时间重新思考教育哲学,提出了“创·生”理念,“创”即培养富有创意、善于创新、能够创业、勇于创造的中职生,“生”即让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厚植生命、永续生态。

那么,如何培育中职生的智能素养?论坛中,由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带来的一堂“小板凳中的数学”课,激发了与会者的灵感。课堂上,围绕凳腿的倾斜角度、卯眼凿孔的位置,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一次次将探究引向深入。

这其实是一堂整合了数学知识的木艺STEAM课。2016年,西湖职高将杭州市细木作非遗传承人陈岩的老底子木艺工作室引入学校,并以木艺制作为载体,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整合,开发了木艺STEAM课程。“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西湖职高校长张德成兴奋地说道,“如今,学校的木艺工坊已成为面向社会的职业体验基地,在这里,学生从一名学习者的身份转变为助教、生产者、销售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未来而教才能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据统计,学校2017届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仅18.32%;同年,工业机器人等新专业招生火爆,录取分数线比往年提高了10%。”论坛中,黄威道出的一组对比悬殊的数据,使与会者陷入了深思。

“一方面,社会对制造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传统工科类专业招生就业双向遇冷。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教学改革推动培养具备新工科素养的技能人才成为必然趋势。”黄威说。

方展画深有感触地说道:“以汽修专业为例,随着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由探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令执行系统、视频显示系统等四部分组成的自动防撞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汽车上,如果学校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汽修技能的教学上,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拐点,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机器换人正在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职业学校要紧跟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新岗位、新技术,把目光放在未来。”方展画说。

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温职专的“创客—智造坊”应运而生。智造坊以服务“智能制造”为目标,教学内容涵盖加工制造、程序编码、物联网等多个专业领域。以某一专业为“基干专业”,借助“基干专业+相关专业”的模式进行跨专业整合,开展基于产业链的项目化教学。在黄威看来,跨界人才是未来企业人才需求的趋势,课改就是要把专业调试、跨界融通一并考虑,为学生提供未来就业、创业的竞争优势。

在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已经成了学校的一道寻常风景。学校通过针对性地开设3D打印课程、智能编程课程、创新课程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知识和技能。再通过对接企业,以企业技术项目改造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该校教师童灵华说道:“通过智能化改造,学校师生已累计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

现代职业教育必将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

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慧教室,平板电脑、双屏投影、电子白板的组合实现了多屏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线点评、在线考试,还可以和企业工程师“隔空对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和习题,利用大数据为每个学生生成独有的“数字画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

论坛中,宁波职教中心教师周立山向与会者展现了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学校通过开发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不仅实现了精准化管理,以管理赢得秩序,更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周立山说。

周立山的发言,让与会者深刻意识到:身处“云物大智”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四种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未来,技能学习者将不再受学校的时空限制,学习和工作将会无缝链接。职业教育也不再是固定时空的教与学,它满足的是人们提升自己技能或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被称之为教育的零点革命,将加速未来教育的变革。”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的理解中,智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重新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创新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

诚如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所言:“现代职业教育必将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中职学校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变教育时空,构建新的教育生态。”

当天的论坛上,温职专、宁波职教中心、西湖职高等30余所中职学校共同成立了“‘智能化+’深度改革校(中职)共同体”。一场聚焦“智能化+”的深度改革,即将在这些学校悄然启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