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4月22日 星期

建设“新农科”需要转变理念


□应义斌

去年以来,建设“新农科”的提法屡见于报章,并且被教育部列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解读和探索好“新农科”不仅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多科性农林院校的重要基石,而且是此类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必经之途。

以往高等农科教育中强调的高度专业化、技术化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笔者认为,农林院校需要做出四项根本性的转变,走好助力农科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首先,要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中国高等农科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基于经济建设需要和特定岗位需求来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层面上,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行业与岗位的变革,农科毕业生将遭遇更加复杂的形势。因此,农林院校不仅要培养在专业方面训练有素的学生,更要培养具有广阔知识和视野、综合才能,以及对未来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

其次,要从单学科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很多农林院校虽然在规模和学科专业数量上已具备多科性或综合性高校的特征,然而,其学科专业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学科专业结构无法满足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需要统筹各类目标,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丰富交叉学科课程资源,推动学生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学习。

此外,要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中国高等农科教育仍多少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教育不足、功利导向过重的现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要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认识到“通专融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不仅是公共选修课的责任,更是每位教师的使命。比如,农林院校应开设出一批生态文明类、农业文明类、绿色环保类和食品安全类的通识课程。

最后,要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新农科”更应当侧重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现代人;更应当在加强技术化训练的基础上,强化批判性思维、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培养;更应当在加强专业化培养的基础上,强化理智能力、社会技能、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侧重,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否定。相反,在“新农科”的观念下,学生不仅要具备社会本位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正义、公民自由等价值判断,同时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建设,承担作为社会良好风气引导者的任务。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