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1日 星期

浙江高校,以专业助力“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汪 恒

自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不久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数年间,“一带一路”各项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其中,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各国民心相通、储备人才的重要力量。在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浙江省,高校积极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纳入通识课程体系

浙江工商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周玲去年起在校内开设了一门名为“阿拉伯国家文化掠影”的通识课。第一堂课上,周玲让学生们分享对阿拉伯国家的印象,“荒漠”“迪拜”“土豪”——台下学生能想出来的词语寥寥可数。然而经过15个课时的学习,大家已经能洋洋洒洒写下中阿文化异同比较的小论文,甚至在课程作业中畅想依据自己所学专业,未来能为促进中阿关系、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作哪些贡献。

“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的。我希望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张瑾开了一门有趣的选修课“非洲水资源研究”。非洲那么遥远,我又不了解,怎么研究得好?这是很多学生上课前的困惑。张瑾从“非洲为什么会缺水”“中非在水资源上有哪些差异”等话题谈起,教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展开探索。张瑾还带领学生走访金华当地的水电站,实地剖析水资源利用要考虑的各项条件。“这既是一门介绍非洲的课程,同时又是探索性学习的载体。”张瑾说。

除了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的课程,“一带一路”元素也开始融入一些专业课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教师朱计就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她在比较税制这门课上,让学生分小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税制种类、风险提示及投资建议等展开调查,并以此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学术论文、查看各种分析报告、阅读过往新闻报道,大家意识到市面上现有的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制方面的中文专业资料竟如此匮乏。朱计便和学生们在这次作业的基础上,继续汇总、整理出60余万字的《“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税制介绍、风险提示及投资建议》。

“高校开展这类通识课程很有必要。一方面是之前相关知识的接触太少,需要‘补课’;另一方面能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大学生是未来就业和创业的主力军,要鼓励他们志存高远,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国家的事业、世界的发展结合到一起。”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告诉记者。

还有一些高校把“一带一路”知识宣讲延伸到第二课堂。比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丝路书院”,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系列讲座。温州商学院则开展了“逐梦·一带一路”专题海外游学项目,计划在3年内组织学生奔赴“一带一路”沿途65个国家和地区游学。

致力发展新专业

3月初,何曙荣作为浙师大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在浙江对非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拿到了一项“特别贡献奖”。早在2010年,中非国际商学院作为国内高校首家面向中非经济合作的专门涉非教育机构成立。学院所设相关专业采取英文授课,实行小班化教学。入读相关本科专业的,既有非洲学生,也有中国学生。学院为他们准备了包括非洲概论、非洲经济、非洲商法等在内的非洲模块课,还提供了在南非高校交换学习的机会。“在有数万在校生规模的浙师大,这是一个‘小而精’的学院。”何曙光表示。

何曙荣曾在非洲待了6年,他对在非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感触很深。“每次跟这些企业人负责人见面,大家都会把我围住,打听有没有合适的人才。”走到第10个年头的中非国际商学院,已经培养出大量活跃在中非经贸一线的人才。“毕业后到非洲找工作”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同样因人才缺口而积极行动的还有浙江大学。去年4月,浙大推出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特色辅修班,开设国际组织、国际发展等特色课程,以期学生毕业后具备在国际组织任职的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大量小语种国家,语言的特殊性让相关小语种专业站到了相关人才培养的前列。浙江外国语学院在省内高校中首开捷克语、土耳其语等小语种专业。在浙商大,阿拉伯语也是个年轻的专业。作为专业负责人的周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该专业学生制作了名为阿拉伯语世界漫谈的播客,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同时每年参加阿联酋沙迦酋长国的“国际遗产日”等活动,积极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年轻人的风貌。

除了本科阶段的培养,部分高校也开始“试水”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如浙师大目前已有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今后还将开展中非关系史、非洲史及非洲艺术等方向的博士生教育。

“要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增加深度沟通,更多需要的是复语型人才,即掌握作为国际对话语言的英语、一门相关小语种以及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徐侠民表示,“这样难度虽然相对较大,但可以成为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