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网络时代寻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路径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闫艳红

网络信息云集、传播迅速,给舆情监控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净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生态,是当前形势下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网络生态自身的特点入手,寻找掌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路径。

一、当今网络生态系统的特点——竞争性

网络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有机系统,各种意识、观点在“网络市场”上竞相争夺注意力,话语缺失或话语质量不高都会使网络主体话语权力产生弱化甚至消失的危机。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时空限制,赋予话语生产和发布极大的便利和自由,使陌生人通过相同的观念建构成不同的话语框架——网络生态主体结构。话语主体的层次得以充分展示,如理性的意识形态与感性的意识形态并存,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个体的意识形态同在。尤其是个体意识形态能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上获得或多或少的“共识动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不同人群利益关系分化重组,网络社会群体意识形态得以流露,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或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层次主体关系交织。

为此,不同的话语主体均会伺机而动,陈设议题,构建自己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圈,这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构成威胁,挤占其生存空间。

二、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战术——寄生性

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与党报、党刊等网站主流媒体均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形成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信息生态链,或双向互动平台搭建,或单向被动展示,其信息传递的规律不受意识形态主体类型和权力影响。而网络生态主体环境是意识形态信息的源头,不同的主体发挥不同的话语聚集功能。

网络自然环境在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打开方便之门之外,其动态性、不确定性也推动意识形态主体不断调整、演进,具有挑战性。

意识形态话语经过生产、传递、分解、消费,进而进入下一个营养级,形成新的话语,完成话语循环,如果发挥的是良性效力,则是教育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完成的是非认同的话语效力,则是无效的或负效的循环,进入新的话语循环过程,是需要被监测或改良的对象。

不管是良性循环还是非良性循环,由于节点复杂、扩散迅猛,各种信息瞬间共享,通过各种话语平台都能直接将话语传播出去。但是话语背后的不良思想和观念却具有相对隐蔽性,可以寄生在各种议题和话语中,不容易被察觉。

寄生是网络生态中常见且正常的现象,从生态循环过程看,主要有源头寄生、节点寄生、过程寄生等模式,将相关语言进行编辑,传播于网络平台,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给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客体带来负面教育效果。

意识形态话语再循环时,也有可能被负能量寄生隐蔽地完成二次或多次传播。以致评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效果时,简单的以话语展示的平台数量和展示的次数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已经力不从心。

三、主体立威但并不吃掉客体——共生性

网络生态是人类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无论是单个网民、社群组织还是社会机构,都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主体,都有网络生存的基本权利。

针对话语主体的多元性,要做到“共生”而不失主导。“所谓主导,就是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述,“我们要正确看待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严重冲击,既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也不必大惊小怪……世界具有多样性,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多样性,都不是只有纯而又纯的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而是由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共生共存的人文生态系统。”

网络生态更是这“多样性”的摇篮,追求意识形态独生也就失去了互联网共享的优越性。如稻盛和夫所言,共生本身就含有竞争之意。有竞争才有更加持久的共生,有利于意识形态话语的更加科学合理。

但共生不是与主体权威同等分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会依据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社会问题、国际关系等主次多寡轻重缓急而有所区别,但是绝不会缺席。“尽量避免绝对主义的、排他主义的态度,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相遇时,使对话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信仰者的一种心智习惯和美德,从而在对话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四、掌握好平台技术用出艺术——经济性

话语的权威来自网络驾驭的轻车熟路,源自网络文化的学习与潮流的引领,源自理论的科学实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与其他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虽同在,但是压力与动力迫使其成为生态链的顶级,支撑起主体结构的框架。“与用强制手段相比,用权威手段进行统治要经济得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在既有的网络自然环境中,学习、创新、超越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和网络自然环境互生互利。

网络主体要从网络自然环境中汲取营养。没有各网络平台,也不会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上运用。掌握基于网站、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各种新兴介体的信息传递模式和规律,以利于资源整合、信息再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指导力度,自觉抵制西方社会利用技术优势实施的话语霸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感性向理性转变,对网络礼仪的呼吁会愈加迫切,对新业态的产生也不能忽视,综合考虑网络新技术、网络红人、网络推手和网民心理需求的利益,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