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

运用“表现性评价”激活教学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 汤建南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教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可以分为限制式和开放式两种。例如传统的闭卷考试就属于一种典型的限制式表现性评价。

一、根据学情文本,定课堂和作业的表现性任务

《孤独之旅》是一篇优美的文章,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选入九年级上册课本时,作了删改,并加了标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的故事。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70名学生,选用自己的阅读策略,计时阅读,完成了字词比较、摘记和提炼小说三要素的测试题。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我发现学生在自学生字并摘记、明确故事梗概和主题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困难;但对于语言的感受力还只停留在赏析层面,几乎没有能力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反复地看课文,想到学生正值初三的紧张复习中,难免会在心理上有“孤独”的感受。作者描写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在不同的心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沿着杜小康形成孤独、面对孤独、逐渐成长这一主线来叙述故事,顺着心理成长的规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灵感,抓住了课文中的“孤独”是自我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设计了课堂表现性任务:1.结合自读测试,评价学生自学小说的能力;2.结合品味语言,评价学生语言深度感知的能力;3.结合“我的孤独”,评价学生浅层次的表达能力。

同时,笔者对人教版《语文作业本》中这篇课文的习题进行分析。

第一题:用“炊烟”“芦苇”“木船”三个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幅安详、美丽的画面。给学生一个特定的环境进行描绘,往届学生这道题的答案很雷同,缺乏独特性。

第二题: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填写到横线上,是关于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如何审视自己的。该题目的设计意义是在说理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有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理解不够深。

第三题:下面这段文字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这是关于“一个乳制品工业的题目”,是一道语用题,但和《孤独之旅》课文的联系并不大,所以意义不大。

第四题到第七题,课内阅读理解选取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鸭子长大了”这一段的内容。题目设计只是停留在认知分析的层面,无非是对课文理解的再现,学生做这些题有种“炒冷饭”的感觉。

第八题到第十题,一篇关于青春叛逆期的课外阅读,所谓“青春叛逆期”,只是学生成长中,宣布自己有一定能力,想尝试自主的想法。这一过程学生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且都可以平稳过渡,归到“叛逆”二字,我认为在认知方面的引导上有不足。

第十一题,体验探究式的仿写,让学生写的是关于“成长”的句子。学生对于自己的成长,有独特的理解,但是就几个句子,不能映射出学生的内心。

“孤独”陪伴着我们成长,感受因人而异,表现这种感受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而这些课后练习比较枯燥,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学生对有意义的课,是会有共鸣的,从而更积极地学习。

于是,我定了作业的表现性任务: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与感受,可选形式有:诗歌朗诵、作文、绘画、歌曲、舞蹈等。

二、课堂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

1.结合学生学习力的检测卷,评价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孤独之旅》自读能力检测题

(1)读完第一遍课文用时 。读完第二遍课文用时 。了解课文中的信息:①人物名字、人物性格(从何处判断);②地点环境、环境特点;③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④摘记好句(印象深刻、语言生动、语言有哲理);⑤其他自己能够再现理解的内容(开放)。

(2)摘记生字组词后注音,摘录文中的形近字、多音字并辨析。

生字词:

形近字、多音字辨析组词:

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速度会相对慢一些,速度基本上是1分钟阅读500字左右。第二遍阅读速度明显快了很多,大多数学生能够1分钟阅读750字左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阅读了两遍之后,学生对文本所体现的信息、对文章内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把握上,已经比较了解,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能独立进行赏析、对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够分析其含义,赏析能力有提升。

2.结合课堂上学生品味语言,评价学生的认识能力

(1)品味语言,感受“孤独的形成”。课堂上,着重通过问题,选择句子,交流孤独形成的过程。

(2)品味语言,感受“如何适应孤独”。学生筛选出句子感受杜小康适应孤独、享受孤独的过程。

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身处孤独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及战胜孤独后的精神状态。悟出了:孤独是成长的必需品,孤独就是自己和环境造成的一种精神阻碍,会难受,会反抗,会逃避,会妥协,会顺应,会凌驾,孤独有等级。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想到这些,可见他们的感悟有一定的深度。

设置“孤独的说说”环节,让学生写一句关于孤独的名言,送给自己,送给同学。他们的“语录”不乏文学的味道。本来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谈谈自己对孤独的认识,题目要求又是“说说”,难度降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构思,他们采用了各类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再加上词语的选取、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让其来叙议,小巧精致又发人深思。

三、课后多元作业中的表现性评价的运用

选取作业形式,精心准备。学生从以下形式中选择一项或多项:诗歌朗诵、作文、绘画、歌曲、舞蹈。他们利用双休日精心地准备,部分作业通过QQ、微信传送,经统计:诗歌创作并朗诵15人、作文63人、绘画17人、歌曲10人、舞蹈1人。

钱娇娇的诗《刹那天堂》配上了《天空之城》的音乐,小组4人共同朗诵,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小周的诗《杯中寄》没有配任何的背景音乐,他说这样可以更安静一些。

作文《我的孤独》是全体学生的作业,这是展示他们高层次思维力的载体。虽然有学生并不高兴写,但可以用较长的篇幅来叙议一件事,应该会很有趣。在作文中,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不孤独,有的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就很孤独,有的学生觉得没人理解会很孤独,每个学生都写了抵抗孤独的方法。有的选用象征的手法——孤帆,写成了散文。学生们将习作在班上互相传阅,并朗读、交流、点评。

选择歌曲类作业的学生,课余分别为大家演唱了《男人天生孤独》《我的未来不是梦》《越长大越孤单》《寂寞沙洲冷》。小吴踏着欢快的节奏,给同学们带来了拉丁舞,忽而柔美,忽而刚硬,她是一个孤独的舞者,也是一个幸福的舞者。

学生在上述的表现性评价中,从他们开始选择自己的形式到完成作品,表现得很积极。思维及兴趣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