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

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金华市湖海塘小学 吴志坚

当下许多学生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学生拥有理想,却缺乏实现理想的动力、意志与途径。培养“有理想的人”迫在眉睫。我校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阶段性课程目标,以培养“恭敬、有序、乐学、善思”的学生为着眼点。

一、自我探索:感知理想

通过“情绪管理”和“学习规划”等活动课程,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为感知理想奠定基础。

自我探索是树立理想的第一步。通过自我探索,学生更好地感知自身的情绪、性格、特长。学校开设的PATHS(促进选择性思维的策略)课程,帮助学生在自控能力、自我评价、情绪理解、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运用同理心和自我控制技巧调节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等问题的发生。

“学习规划”课程则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充分进行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理想的树立才能更适合自身发展。

二、学习与生存:为树立理想播下能力的种子

通过“小鱼当家”等活动课程,促使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为树立理想播下能力的种子。

理想的树立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而是一个对未来目标逐渐清晰明确的过程。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学校给他们量身定制了“九月课程”“自理小达人”等活动,认识学校,认识自我,设立一个个小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初步感受实现小目标的成就感。又如参与“厨余垃圾的奇妙之旅”“小鱼当家”等活动,在模拟社会角色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他们中比较能干的,成为一个个小领袖;能力较弱的,自发抱团互助。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实现理想所需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信念与毅力:为实现理想播下能力的种子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多种精神品质相伴。在我校的击剑队和武术队的学生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案例:当学生因为长时间训练,出现懈怠、退缩的时候,在教师、家长、同学的共同鼓励下,体会到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运动精神。8月17日,在第十二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上,我校武术队的施盈莹勇夺少年组女子长拳、棍术比赛冠军,一战成名,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为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榜样。

“环湖毅行”是三年级阶段学生的一项以培养“毅力”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学生们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秋天,用纯净的心灵感受秋的雄浑,用脚步感知坚毅。

四、目标与方向:形成理想的目标意识

理想是人生中的灯塔,追逐理想并非盲目而行,学校开展了“启航仪式”“十岁成年礼”“入队仪式”等活动课程,通过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充满纪念意义。在“致六年级的自己”的活动中,学生们给5年后小学毕业的自己手绘T恤,将自己对未来的愿景展现出来,让理想种子发芽。在三年级的“十岁成年礼”上,学生们为自己悄悄写下一张“理想卡”,树立未来的大目标。并根据这个大目标细化出每一年的阶段目标,不断靠近自己的理想。

五、权利与责任:为远大理想保驾护航

理想和权利、责任是相互关联的问题。正确远大的理想激励人们自觉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一个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人也会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通过“财商嘉年华”等课程活动,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活动平台,创造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的机会,促使学生树立权利与责任意识,为确立远大理想保驾护航。如在学校财商嘉年华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军令状”“场地租赁合同”等活动,用签字、按手印等仪式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仪式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很多学生如约完成任务,并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和奖励。也有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半途而废,离开“岗位”拿着海塘币开心地玩,最终在教师结算时因为没有履行“合同”而没有拿到“工资”,尝到了没有履行责任的后果,对责任的认识更深刻了。

六、服务精神:提升理想的精神高度

通过“九九公益日”“大手拉小手”等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提升理想的精神高度。

理想可以是关于自身的,也可以关乎家国社会。通过“九九公益日”“大手拉小手”等课程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街头,向陌生人发起募捐,培养学生的公益之心,提升理想的精神高度。募捐很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学生连续被拒绝了3次,但最终还是在家长和小伙伴的鼓励下,完成了一次募捐;还有的学生,坚持了一个上午也没有完成募捐;还有的遇到现实管理的阻碍,但最终还是通过和小伙伴的努力,解决了困难。通过活动,学生们亲自体验挫折,潜移默化中学会坚强、勇敢,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挫折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在抗挫中成长,在尝试中怀大爱、做小事,形成为他人、为万物着想的善良,提升了理想的精神高度。

七、思考与展望

我校探索理想教育在小学的课程构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想教育体系,不知不觉已走过4个年头。学校、师生都获得了诸多成长。这些成效的取得,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建设。但总体看,仍然存在不少具体矛盾和困难,需要不断总结、提炼、深化。

课题组成员虽然都具备本科学历,也进行了专题学习,但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在学生心理分析上还局限于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课程的阶段目标也还不够清晰。另外,原本计划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调查,但在研究中发现很难进行。

从研究活动开展到现在,笔者对小学生理想的培养似乎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对于研究本身,困惑却越来越多。比如,用现在眼光看,很多内容都似乎和理想信念有关,又似乎不全是理想信念,那么小学生的理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课题组计划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但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最好的评价方式,因为理想更多方面是隐性的,是一种内在的、自主的心理特征,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再者,学校办学时间不长,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问卷上的问题存在理解困难和偏差。如何更有效地编写问卷值得思考。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