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

深化“互联网+教学”,加快推进高教现代化


□本报记者 汪 恒

“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尺讲台”或许很快将不再是高校课堂的标配。一项名为“互联网+教学”的计划正在浙江拉开序幕。浙江省高等学校“互联网+教学”研讨会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2018年年会近日在温州大学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巡视员宋毅在会上称,浙江打出了关于“互联网+教学”的一套“组合拳”,颇具首创精神。

我省高校为何要力推“互联网+教学”?它将对未来的高教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在高校的教学中“落地”?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高校负责人。

谋划“变轨超车”

布局高教未来

“互联网+教学”是什么?“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告诉记者,“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早些时候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从全国来看,浙江是较早捕捉到这一机会的省份。2015年,全省就启动了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宋毅看来,浙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共享联盟、课程管理中心、课程共享平台“三驾马车”格局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与应用机制,在全国具有创新引领和示范作用。

宋毅提到的浙江这套“组合拳”,指的是不久前省教育厅出台的三个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互联网+教学’计划”。另两个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

眼下,浙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全省将重点建设20所省级“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到2020年,将建设10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1000项“互联网+教学”省级教学改革案例、1000堂“互联网+教学”省级示范课、1000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1000种新形态教材,还要建设100个省级在线教学名师空间等。一张信息化的蓝图已悄悄铺开。

深刻影响课堂教学

改革蓝图已然明晰

浙江工商大学今年首次推出“互联网+教学”研习营。42名教师通过5次“集训”,深入了解相关理念,学习新形态教材和在线课程制作等。如今,首期研习营即将结束。在该校教务处副处长伍蓓眼中,这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相关主题的学习将力争做到常态化,覆盖到全体教师。”

在伍蓓看来,“互联网+教学”是未来高校教学的趋势,将对目前的教学方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以课堂传授为主将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以前是按教科书上的章节来组织教学,以后将变为以知识点为单位。通俗又有深度、有互动性将成为好课的标准。”伍蓓自己在课堂上引入直播方式,请了业界大咖,即使在异地也可与学生互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赵黎明有着同样的感触。“95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自然更喜欢信息化的授课方式。同时,高职的课程里有很多内容涉及操作、演示等,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会有局限。”他所在的宁波城市职院,自2014年起把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列为全校的重点工作。“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大大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情况大大减少。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课堂时空。”赵黎明这样形容“互联网+教学”带来的好处。今年暑假,学校又投入1000万元,对两幢教学楼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在温大,国内首个全网Wave2超高网速无线校园网也打造完成。学校希望创建智慧校园的温州模式。

打破校园围墙,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是“互联网+教学”的远景目标之一。此次省教育厅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学分认定与转化的文件。“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平台去学其他学校教师开的课程。这样大大提升了在线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主任厉毅表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建华说,学校已经在进行相关尝试。“一种是学生把自己在校外学习的成绩依据拿回来参加认定,另一种是学校开出推荐课程名单,学生按图索骥。”根据相关文件,我省计划到2020年,所有高校基本建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与转化管理制度。

“这次出台的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清晰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教学’的具体路径。”王国银介绍。在《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中,罗列了加快“互联网+教学”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创新、教学能力等七大重点工作。据了解,自明年起,“互联网+教学”工作成果将被纳入高校校(院)长年度教学(或本科教育)述职测评和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中。此外,它还将成为本科高校分类评价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业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呼唤高校管理智慧

慕课的出现让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蕾的执教生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每个学期,有超过7万人来听她的两门线上课程“音乐与健康”和“聆听中国”(英文)。其中不仅包括国内学生,也有海外孔子学院的外国学生。

和王蕾一样,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潘月明也是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践行者。他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口语直通车”每学期有1.6万名学生修读。潘月明会留出时间,定期和他们互动,更新课程资料和线上直播。“虽然辛苦,但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潘月明透露,为做好课程,他在网上观摩了近1000部视频,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了透彻的理解。

王蕾和同行接触得多了,发现那些在线开放课程做得好的教师,往往本身也擅长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好教师的标准也在改变,教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可能会成为一条新的衡量标准。”潘月明认为,“‘互联网+教学’让好教师变得更优秀,让教得不好的教师危机重重。通过实施学分认定和互换等,对低效课堂带来冲击。”

我省提出,到2020年,高校30%的课堂要能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并要努力使50%的专任青年教师使用在线课程授课。建设一支胜任“互联网+教学”的教师队伍成为其中重要一环。潘月明告诉记者:“制作好在线开放课程花的精力大概是普通备课的5~8倍。”他所在的浙理工规定,省级优秀课程可以被认定为省部级重大课题,是让他安心于打磨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