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7日 星期

课堂上,教师喜欢“离家出走”?
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已来

□本报记者 黄莉萍

“28份教案中,没有目标的有3份;教案主体是教师的,有6份……”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师的家。没有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师上课,就是在‘闲逛’,在‘离家出走’。”

……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上周在两个先后在宁波召开的研讨会上说的话。一个,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另一个,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第八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两者,都将焦点聚在了高中核心素养课堂与评价的变革上。“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教研工作的重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说。

我们的课堂没目标?

“教案必须要有目标,且主体必须是学生。就像医生为病人如何治好病而写处方,教案不是写给教师自己看的,而应是教师为学生如何达成学习目标而写。”崔允漷认为,课堂的重点不是教师“有无教”,而是学生“有无学”。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认同。“帮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最难的一件事。”李希贵认为,不少教师的课堂目标别说学生不知道,教师教着教着“自己也不知道了”。“很多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学什么,就只能‘瞪着眼’观察教师,这很痛苦。”李希贵认为,要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把学习过程和方法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力特别重要”。

“你会觉得冤枉,我的课堂目标有呀,比如小学语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崔允漷反问在场的教师,“这样的目标哪堂课上不能套用?”

“我们的育人目标应该和国家理想直接挂钩。比如,为什么要学数学?每位学科教师应清楚自己的学科可以带给学生哪些素养的提升,做好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叙写工作。因而,每堂课的教案更应该是教师设计学习路径、提炼学习经验的学生‘学习处方’,一定是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评价的。”崔允漷认为,关注自己怎么教的教师是新手,而关注学生怎么学的才是专家。

“改革开放这40年,我个人认为教育界最大的成就就是树立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绝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递。“但遗憾的是,核心素养的课堂目前只停留在观念上,没有落实到大部分教师的课堂行动中。”郭华认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只会教知识、教学程序化的教师必将被淘汰,引领学生走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迫在眉睫。

课程素养路径在哪?

“‘顽固’于碎片化知识等浅层学习的教师叫灭绝师太,翻译下,就是灭绝人的教师。”面对2017年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即将使用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新教材,在研讨中,专家、校长们提出了问题,更拿出了接地气的实施路径。

所有学科全部选课走班的北京十一学校已经没有了行政班,施行的是学科教师全员育人的模式。“要让全体教师都具备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里说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在第八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李希贵认为,对育人目标进行全新理解是教师改变的前提。在他眼中,“后进生”是目前为止教师还没发现潜能的优秀学生。“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潜能课程,是我们的责任。”李希贵认为,要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体验最经典的社会生活,收获最丰富的社会经历,通过认识世界从而认识自己。

要做到这点,李希贵分享了该校探索的路径。如对《史记·游侠列传》的学习,教师首先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体的每节课的学习蓝图要素,比如目标之一是“能够结合材料,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侠义人物作出包括正面反面在内三个维度的评价”。其次是设计低门槛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会有“指出5个侠义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会有“写一段人物出场的造型描述”,更会有“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对图书馆有关侠义人物的图书进行重新分类”等。与任务同时出现的是包括阅读资源、视频资源、网络工具、比较阅读等大量的学习资源,以及有着进度管理工具、任务管理工具、故事情节分析工具等学习脚手架。这些都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设计的。“学生们可以自由分组,自选教师辅导,自主选择并劝服一位教师被他们装扮为一位游侠参加校园狂欢节。”李希贵狡黠地笑,“我会劝老师们不要轻易答应,一定要让学生多写几封劝服信才行。”从做题到做事,从解题到走向解决问题,这是李希贵们的梦想。

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久华分享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的一个单元设计。“我们会对‘为我的易拉罐材料代言’单元学习主题进行学情调查,确立单元学习目标并分解到每一课。”胡久华介绍,学情调查之前,会全面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与金属相关的内容,梳理金属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究其承载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寻找和设计承载核心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挑战性任务。“学生们会在矿石的形式、特点、成分、储量、价格、原理、耗能等的调查分析中得到事实性知识;在成本的调查分析、化学实验的探究、工业炼铁的真实调查和成果的展示中,深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素养的进阶。”胡久华说。

探索中的实际问题

“软绳要形成波,需要什么条件?”在杭州第二中学物理教师赵初蓓的《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研究课上,记者看到,课堂上有学生分组震荡软绳的“自我探究”,也有教师利用特殊装置的展示。固定在支架上的一串由红、白小球连接起来的“软绳”,在拍摄设备和同屏技术的帮助下,清晰地在大屏幕上呈现因震荡而引发的波动。

“很直观地,每一个质点(小球)都带动了相邻质点。”一位听课教师赞叹。“应该把学生的直观感受放在前一个环节,再做模型,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帮助思考的深入。”一位听课教师建议。

而记者发现,赵初蓓的这节课已经与她最初的教学设计案“大相径庭”。“从获得知识的课堂,到现在更强调过程、强调思维和发展的课堂,教师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整。”11月29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出了来自全国各地高中14个学科的28节研究课。每位执教教师都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课堂目标和行为。

“实现学科素养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思维方式都需要改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春密说。

“应多一些学生自主操作,而不是教师演示。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自主操作中有哪些问题,‘我能怎么去帮助’,应帮助学生自主发展到高层次能力素养。”杭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研究所主任曹宝龙认为,教师们当前需解决的问题中,“改革课堂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如何做好评价改革?融入教和学的评价能及时实现信息的转换,促进深度学习。教学评一体的同时,教师更应引导、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东辉认为,教师应邀请学生一起制定评价规则,“知道怎么评和评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规则判断自我水平,“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将往何处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