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

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汪 恒

讲台上念念课件,讲台下昏昏欲睡,留住学生全靠点名……这样的场景曾一度出现在高校课堂上。课堂是本科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将大大影响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我省近年来打出一套改革的“组合拳”,解决以往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今,随着改革的不断创新和深入推进,本科高校的课堂面貌出现了诸多变化。各高校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课堂“变脸” 教学创新无止境

“课前要预习,课上要汇报和讨论,课后还要完成实践。”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的眼中,“上课”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近年来,该校大力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新建近百间“翻转教室”,培养了一批精通教法的“翻转教师”,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倒逼他们投入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宁波大红鹰学院能下大决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政策的“撑腰”密不可分。我省2014年出台《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推进教学创新的政策导向,教学创新被作为重点工作纳入高校教学业绩考核。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各高校放开手脚,向高标准看齐,围绕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提升教学质量等目标,推出多项举措。

扩大小班化教学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小班化不光是人数的概念,更意味着教学模式上要从以知识传输变为以学为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计伟荣说。高校积极转变思路,在全面铺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规范研究生助教培养等做法的同时,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省本科高校的小班化教学比例有望超过70%。

课堂变“小”了,教法也变“活”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本科高校的课堂上越来越常见,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专题教研越来越多。比如在衢州学院,教师姚方把学生被动听课变为“游戏闯关”,唤醒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成为高校师生的“新宠”。在浙江财经大学的智慧教室,学生们上课时拿出手机便可以参与课堂互动、完成随堂测试、保存教师板书等。

教学创新终归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我省从2015年开始每年开展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像医生治病一样及时找出各校教学中的问题。课堂公开机制成为常态,同专业教师互听、名师为青年教师评课等举措的推广让教学创新有了更多保障。

课程提质 满足多样化需求

深夜11点,浙江大学一间教室里仍灯火通明。原来学生们在通过互联网连线,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们共同领略4500年前古埃及文明的瑰丽。今年9月,浙大首次引进了一门在哈佛炙手可热的考古学课程“吉萨金字塔:科技,考古和历史”。在浙大,这门新课不仅受到考古学、文博等专业学生的追捧,还吸引了建筑学、计算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等专业的学生。

课程有没有吸引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省内本科院校这几年在课程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为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高校纷纷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根据《行动计划》,各校选修课学分比例不得低于四成。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通识课程体系、提升新生专业认知的新生研讨课群、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全外文课程体系等也日益完善。

时代变化这么快,高校的课程也在努力“跟上趟”。区块链是当下兴起的一项前沿技术,浙大本学期就面向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出了一门“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课程。经济决策怎么讲得贴近学生生活?浙财大教师开出一门“选择困难症的经济学疗法”课程。课上,教师示范如何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生活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家的经济思维。学科研究新进展、时间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等与课程教学的衔接大大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建设优质课程,不少高校还积极出击,引进校外资源。比如,丽水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全面合作,从这学期开始,上海交大组建教学团队,为丽水学院口腔专业学生授课。双方形成了课程建设上的区域合作。我省还成立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尝试通过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开设微专业等方式,让好的课程走出校园围墙。据统计,我省已有53所本科高校的近4400名教师开设了778门在线课程。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44.52万名。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在突破校际的物理屏障,实现跨时空的共建共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