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马建荣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主阵地,更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的“课堂革命”已然直指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大学教育必然需要由“教”走向“学”,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学得怎样、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来设计教什么、怎么教。

首先要思考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模式下课程多、课时多的“填鸭式”课程设置并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上。只有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意义上使大学教育从“教”走向“学”。在我看来,学校的课堂改革需要进行解构与重构,并持续改革,要求每个专业围绕课程目标和学业目标,做宽做实基础课程,分层分类设置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做精做强核心课程,按产业和行业实际需求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控制专业核心课程数,加大单门课程学分,减量增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让单门课程的学分更具价值;做活做特模块课程,构建对接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的项目化、特色化模块课程群,与时俱进增加产、科、研的内容,更为注重知识学习与创新意识的结合、技能训练与产品开发能力培养的结合、专业核心标准与个性化能力培养的结合,形成一批“无中生有”的实践生成性课程。

其次要创新方法。对知识永无止境的探究品性在本质上决定了大学的教学改革方向。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教师重构对课堂的理解,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他们指导学生探究乃至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进而探究未知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浅层课改走向深层课改,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进而走向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习本课堂。以我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我们采取了“点—线—面”方式系统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问题化、项目型的研究任务驱动学习,把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最后要积极改造空间,让“课堂革命”更有保障。所谓“革命”,必然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更需要创造革命的技术、机制与条件。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牵引的新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正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换道超车”的重要路径。高校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和质量认定标准,把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变成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将混合式教学从简单结合的物理变化转变为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

课堂改革的落脚点也绝不只在软件层面,硬件层面的跟进与配合也是重要一环。要适应研究性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讲台、黑板、座位这种教室设计。可以探索将多媒体元素、网络元素、互动元素等融入其中,实现集中授课、左屏共享、右屏共享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模式,使得每个教室既是讲课的场所,也是交流想法、研究问题以及探寻未知的场所,让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变为多向的互动讨论与深度的问题研究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接受理解课程知识的效果,也增强了教学作为互动行为的体验度。这种从硬件设计改造反过来配合促进教学改革的方式也使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变得更有兴趣。在这个过程里,减少知识单向灌输的“不教”反而成了学校课程改革成效的具象化表现。

“革命”的号角已吹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教师从体力劳动走向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每一节课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愿景。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