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

课程建设助力村校突围


□本报记者 叶青云

浙江“最美乡村小学”最近成了“网红”:小木屋式的校舍配上26种颜色,置身校园仿佛进入童话世界。这所学校是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它被杭州市教育局作为杭州市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的试点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原先只有118名学生、22名教师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焕然一新。

和富文乡中心小学一样,依托全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我省大量村校校舍得到改建,校园比以往更美了。与此同时,村校的内涵建设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打造适合乡村学生的课程是其中的突破口,如何通过课程发展特色,实现更多村校的突围?近期,记者走访了一些村校,了解他们在开发与建设课程方面的探索。

立足自身 盘活资源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在校生数量为384.7万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小规模学校不是一个过渡形态,它将长期存在,不会随着教育现代化而消失,“将这些学校办好,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所在”。

虽然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比城区学校,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农村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这两项资源,村校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盘活,变成课程资源。

山水课程、田园课程、节气课程、生活课程……据了解,我省众多村校就地取材,开出了一系列带着浓浓乡土味儿的田野课程。

“此前农村学校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由单一的认知学习走向多元的综合实践学习。”湖州市练市镇洪塘小学周边遍植菊花,家家户户以种菊采菊为乐,菊文化就成了该校的课程文化。副校长沈安英说,学校设计了基于实践操作的“做中悟”,包括种植、养护、采摘、蒸制、包装设计等;基于艺术熏陶的“赏中品”,包括赏菊、画菊、品菊、颂菊等;基于主题导向的“学中研”,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探究、现场观摩、人物采访、文献查阅等。“农村学生普遍腼腆、讷言,这样的课程能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然而,把身边的资源融入课程,并不是一件易事,不少村校教师感觉面临压力。首先,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本地文化,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教师要有将资源融入课程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再次,对于学生而言,未必人人都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有兴趣,因此如何编写教材和如何组织师资是亟须解决的难题。东阳市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教师赵子淳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家、校、社区合作共育的模式,通过学生家长进课堂、开展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各行各业融入学校教育。学校借用当地资源,不仅能缓解师资问题,还能更好地利用人脉资源将本土文化融于课程。”

“我们是小微学校,学生少,教师也少,一些艺术类的课程开设起来不容易,就地取材是我们能想到的最便捷的方式。”桐庐县怡合小学所在地竹资源丰富,该校就以竹文化为核心打造了校本课程。校长周来水说,与其漫无目的另外寻找新型课程,不如把师生们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比如画竹画、跳竹竿舞等课程化,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也弥补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适时借力 抱团发展

除了校园环境,富文乡中心小学更引人关注的是其强大的专业“外援”团队,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托管学校,该校的课程开发得到了专业的引领和指导。

适时借力无疑成为村校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的“超车道”。据记者了解,城乡学校结对、建立村校校际联盟学习共同体的做法,也是目前我省大部分村校实现课程转型升级的普遍路径。学习共同体通常由一所城区学校和数所农村学校组成,去粗取精整合各校课程建设,从“三小”(发现小问题,围绕小现象,提出小建议)入手,改变教师的科研范式,推动草根化运动,形成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丰富共同体学校的课程。

“学习共同体中的各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互换教学资源,建立可供交换使用的研学基地。近几年来,我校在共同体的指导下,开发了童乐拓展课程、双色德育课程、文化游学课程、地方探究课程等,大大丰富了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学生积极性很高。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不仅让农村学生享受了教育均衡,也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小学是长兴县实验小学结对的8所农村学校之一,校长吴国强说,依托共同体课程资源优势,课程开发与建设资源得以进一步拓宽。

乡村学生接触到现代化教学资源的机会比城市孩子相对要少。比如,乡村学生普遍课外阅读量少,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而学习共同体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乡村师生可以走进城市,在城里师生的陪伴和讲解下,参观城展馆、博物馆、档案馆、各大企业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城里师生也能到乡村去,为乡村师生带去前沿的课程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物资。

校际结盟,对解决师资问题也非常有效。“村校教师往往课程开发能力有限,面对资源也不懂如何合理利用,他们非常需要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前来帮扶。当然,这种帮扶要建立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李秀蕾强调,在开展结对帮扶之前,被帮扶学校一定要对自身所具有的资源进行充分调查,而帮扶学校也需要对被帮扶学校的师资、学情等进行充分调研,明确双方的优势和不足,确保课程贴近学校实际,满足农村学生需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