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

浅析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长兴县第八小学 许爱民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主张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式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从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最为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它不只评价知识的学习达成,更考察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学习的创造性、反思意识与学习毅力。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在行为或心理上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非参与状态。他们之所以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是因为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习动力更多地靠外力激发,比如教师、家长的训导,学习材料的丰富有趣等。同时,许多数学内容挑战性不足,加上教师亦步亦趋、“小步走”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看不到知识的全局,无法发挥自己的全能。久而久之,这种“置身于过程之外”的学习,使得学习热情与动力常常不能得以维持。

反观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通过设定一个个“关卡”式的任务单,既引导学生沿着任务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又让数学学习体现趣味性和思辨性,在破解关卡过程中让学生增强成就感和满足感,延伸出“水泵”一样的力量,强劲地驱动学生学习探索。不仅如此,任务驱动教学还能直接让学生进入全局实践的学习体验。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充满挑战的任务,有自主探究的方式,从而把有趣的学习经历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任务”,是指具有一定学科知识基础的主体,去应对无现成解决方法,只有通过进一步思索才能破解疑惑的问题。

1.开放性与思考性

开放性和思考性的任务必定充满挑战。挑战性的任务设计,首先考量的指标是对学习过程探究性和思考性的激发程度,能否适度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阻力”。这样的任务驱动中,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深入的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互动,进而主动建构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深入思考、积极对话、勇敢创造、大胆质疑、主动反思,都是充满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2.关注数学的本质与规律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数学任务可能是一份材料、一个问题或一项活动。但不管是何种任务,都必须体现知识性,都要聚焦于知识重点和难点,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只有把握学习内容数学本质的任务价值才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比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两部分知识在推导、表征形式、应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挑战性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把经验呈现出来,感悟平面图形面积推导的数学本质。第一个设计的是“能做”的挑战性任务:“你会怎样研究梯形的面积?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想办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说明你是怎样推导的。”第二个是“能连”的推理任务:“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直接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如此,通过对两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学生成功推导出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感受了面积推导的本质是转化为已经知道的图形。割补法、拼组法的实质都是转化——这就是化归思想的本质。

3.系统性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持续的能力挑战。所以每一次任务的探究都可以说是一次自我成长。这个成长,包括认知结构的重组、探究技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体验。这种基于经验、重视体验的过程学习必将充满思维的碰撞,蕴含孩子们的觉醒和努力,可以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推进深度学习的不断延展。

再以《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在成功推导出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经验。通过提问:“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已经会算了,知道了这么多面积的知识,你又会怎么来研究五边形、六边形、甚至圆形的面积呢?”及时的反思总结,引领学生把对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延展到了所有平面图形,进一步突出化归的本质,更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思维脉络和体系,让教学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整体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诠释了学教统一的师生关系。教师可在以下几处用心指引:(1)设计精炼、精准、精巧的挑战性任务,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引发他们学习的愿望与行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2)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疑难、关键处及时指导,激励深究型对话;(3)任务之后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反思之后的经验、结论就是新的知识技能储备。

2.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一方面要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少引导、少提示。笔者曾尝试“先交流方法再探究”“准备剪刀等学具暗示转化探究”“什么都不提示,出示任务直接探究”三种方式,发现在没有引导提示的探究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智慧。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反馈,抓住课堂生成引导思辨,展示学生的真实想法,把学生成功或不成功、创新和疑问都展示出来,对关乎数学本质的重要方面舍得花时间引导交流思辨,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力的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