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6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

读懂教材编排意图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嘉善县大云中心学校 林亚珍

如果教师能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读懂例题、习题、情境图、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编排,恰到好处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下面,笔者谈几点感悟。

一、读懂例题编排意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例题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和主动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例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备课组第一次备课时没有充分读懂例题编排意图,以为就是教学从1数到100。于是,在上课时就准备很多数量是100的物体让学生来数。这节课学生数得很开心,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学生数数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对“10个十是100”根本不理解,完全是教师将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下一节课教学数的组成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差,学生对数的组成完全不明白。

为此,我们在名师点拨下,翻阅了很多教学参考资料,终于找到了教学失败的原因——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例题用了3幅图,第1幅图是学生在很自由地数数,但第2幅图呈现的是有规律数数的结果,两幅图之间有一个箭头,是在说明数数过程中学生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先是无目的地数,接着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数,边数边用好方法呈现,教师则及时反馈这种好方法。

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数数能力明显强了许多,在下一个例题数的组成教学时,因为学生有数数的经验,他们就掌握得非常好。

二、读懂情境图编排意图

教材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感受,抽象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

如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例题中有一幅公园花展的情景图,让学生在计算花盆数的过程中掌握算理。但情景图只是一幅画,在学生眼里很难有具体感受。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不是圣书,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改造。充分备课后,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如“30+40”这题,先让学生拿出30根小棒,再拿出40根小棒,列出算式后教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算出得数,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弄清具体算理。掌握具体算理后,再来算情景图中的花盆数,学生很自然就会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在充分读懂教材编排意图上用好、用活教材,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后来人教版教材改版时,这道例题改成了本子10本一包,并要求用小棒代替本子再计算。这说明当时我们超越教材的实践探索是正确的。

三、读懂习题编排意图

对教材中的习题安排,如果没有理解其意图,也会导致处理不当,引发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

仍然是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3+2=/30+20=/4+5=/40+50=/6-4=/60-40=”。第一次备课时,我们没有深入研究,认为这道题就是一道计算题,就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第二次备课时,我们发现其实这是一组对比练习题,如计算“3+2”和“30+20”,编排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对“几个一”和“几个十”有清楚的认识,会将“一”和“十”作为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

我们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经过对比,用第二次备课的方法实施教学的班级对计数单位“一”和“十”有更深的理解。在下节课教学《整十数加两位数》时,这个班级学生明显学得更好,特别是对“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理解,要清楚得多。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把“几个一”和“几个十”相加,错误率要高得多。

四、读懂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编排意图

现行教材尊重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很多知识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握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不了解前后内容的关联,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如教学《十几减几》例2时,第一次备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3-8=□(条),13-5=□(条),解答后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想出了许多计算方法。有的这样算:“10-8=2,2+3=5;10-5=5,5+3=8”。也有学生用“想加算减”方法,“8+5=13,13-5=8,13-8=5”,准确率也较高。我们感觉这节课设计得很好,但总觉得是在重复。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方法,出现了算法多样化,那教材为什么还要安排这样重复的例题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

为弄清两节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后我们进行积极反思,仔细研究教材,并结合辅助材料,终于发现本课内容并不是对前面的简单重复,“8+5=13,13-5=8,13-8=5”是通过想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两道减法题,这是一个新知识点。教师应抓住此类题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掌握更便捷的方法。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深感钻研教材不够,没有理清整个学段知识体系中的内在联系,没能定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课程标准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下了许多空间,允许并鼓励大家立足实际,着眼发展。教师经历“探索—尝试—反思—再改进”的动态研究过程,实践水平和理论认识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