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
数学是一门抽象、概括和逻辑特性凸显的学科,它和幼儿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有许多不相融性。幼儿对于数字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大量教具,比如实物、图片,并且通过反复的刺激才能慢慢形成概念。
通过观察和实践,本文认为将看图讲述运用于数学活动,不仅能为幼儿提供内容和句式的依托,极大地激发幼儿观察和讲述的积极性,而且能将图片的生动形象与数学的抽象有机结合,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看图讲述的运用形式
1.物体排列图
看图讲述最简单的方式是引用物体的陈列,让幼儿在数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数”的概念,比如从反复出现的3个苹果、3个橘子、3个杯子、3本书等物体中感知数量“3”。
另外,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单纯用数字来比较的话,是非常抽象的,直接叫幼儿说,估计一半以上的幼儿都会困惑,还有四分之一的幼儿会不感兴趣。但通过排列规则的图片,幼儿的思维能够从繁到简,从形象到抽象,从实物数量到脱离实物形成数量概念,并且在类似的反复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慢慢过渡到抽象数学知识。之后,通过较为统一的句式,清楚表达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或观点。
随着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物体的排列也可以由规则到不规则,这对于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更有促进作用。
2.情节单一图
情节单一图是为幼儿建立加减概念而准备的,通过动物形象和简单情节,让幼儿在看图、说图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加减法。
简单的10以内加法,如果是数字练习的话,就会显得枯燥、机械,幼儿也会因为无趣而被动,但利用情节单一的图,却能较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幼儿特点融合到一起,看似简单的情节却能激发幼儿参与和讲述的兴趣。同时,单一的情节能让幼儿集中于数学知识点,让原本枯燥、机械的加减练习都有了活力。
3.生活情境图
生活情境图相对于前两个看图讲述更加开放,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属于自己独有的答案。由于情境图上内容比较丰富,幼儿的回答面比较广,能极大程度地激励幼儿观察、思考和讲述。
生活情境图相对随意的特点,能训练幼儿排除干扰、发现目标的能力。“图上有小鸟,有的停在树上的鸟窝里、有的飞在小朋友的头顶上……”这就需要幼儿专注地观察和发现,并及时地数数和记忆,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因此,生活情境图的发现和讲述,是幼儿最为热烈和投入的,也最能看出一个孩子观察的细致和思维的敏捷程度。
4.数学图表
数学图表不同于以上三种图,相对抽象和正规,一般用于大班,其看图讲述的内容也更数学化。幼儿通过看图,加上教师的提问引导,很快能明白图表上的物体、数字、格子以及条柱所代表的意思,并能围绕提问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表达。
条形统计原本是较难讲解和理解的东西,但教师巧妙地将图片代替文字,借助个别问题的提示,幼儿能很轻易地抓住关键点,从而理解条形统计的相关知识点,并有条理地准确表达。这种图表结合的方式,能很好地促进大班幼儿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让幼儿的思维更清晰。
二、看图讲述运用的注意点
1.切忌追求生动丰富
看图讲述是语言活动的一个组织形式,借用到数学活动就要立足于数学课堂,必须考虑到数学活动的特性。因此,在幼儿讲述的时候要围绕数学知识点提供句式依托,比如让幼儿看花的图片,就要引导其关注花的数量,如果着重于花的颜色、形态、香味,那么哪怕说得再好,也不能为数学课堂服务,偏离了数学的轨道,带来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呈现图片之时,教师给学生的范式要简洁、明确、清楚,切忌追求生动丰富。
2.切忌模糊不清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导向明了的问题能引导幼儿正确地思考,较快地掌握知识,而导向模糊的问题则会引起幼儿思维的混乱,人为地形成教学难点。特别是将看图讲述运用到数学活动时,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指向明确,这样才能将图有效利用,才能让幼儿的思维关注引到数学知识上,避免不必要的分散和误区。
3.情境图片的选择要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
情境图片对于幼儿来说,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也更为开放。情境图的运用,不仅巩固了幼儿的数量知识,更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概念以及观察的细致性,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图片都可以拿来运用于数学活动,情境图的选择必须结合本次数学活动的知识点,为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服务。
4.数学图表要结合幼儿特点改编
数学图表是抽象的,如果直接拿来主义的话,很容易让幼儿觉得枯燥、单调,不能很好地产生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选择什么图表”“怎样让图表改编得更适合幼儿园孩子”是需要事先好好斟酌的。只有将图表的抽象简洁与孩子的形象生动有机融合,才能通过简单提示让幼儿自主观察、有效理解、准确表达,也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