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9月21日 星期

幼儿园大班户外体育联动自主构建的实践研究


□浙江大学西溪幼儿园 柴 华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户外自主性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构建户外联动活动成了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加减乘除”的应对策略,引导大班幼儿自主构建户外体育联动,推动幼儿发展。

一、应对策略

1.外显的加减法策略——增加趣味和挑战,减少干扰和不安全因素

(1)有依据地对器械进行增减调整,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

联动区域材料的投放、规则的制定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求。教师不仅要看到幼儿在“玩什么”,更要关注幼儿“怎么玩”,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后,尝试在原有活动基础上对材料的投放进行重新梳理。

(2)根据幼儿对器械的组合运用,对场地区块进行增减组合,减少干扰和不安全因素

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器械的自由自合串联使得场地上逐渐形成运动区块,为了使活动更为方便和有效,教师和孩子们再一次围坐在一起,对场地划分和器械投放进行了讨论梳理。

联动区域器材

①足球联赛”区域器材:足球、小球门、隔离桩等。

②障碍游戏”区域器材:轮胎、竹梯、木板等。

③玩转纸球”区域器材:自制纸球、纸棒、自制响罐、羽毛球网等。

④“好玩的绳子”区域器材:长短绳等。

⑤“骑行区”器材:三轮车、隔离桩等。

除了障碍区、骑行区是相对固定的,其他区块的游戏根据孩子对器械的选择变化随机产生。

2.内隐的乘除法——促使幼儿获得成就感,成倍地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和孩子共同游戏,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从行为中及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得启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把握幼儿的智慧,调整指导要点,共同建构新型联动活动。

(1)引导幼儿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开展体育游戏

骑行活动是热门项目,但总在车道上骑行较为单调,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这样的游戏形式,骑车的幼儿渐渐少了。

师:“最近你们都不去骑车了,为什么?你们觉得如何骑行更好玩呢?”

幼:“骑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堵车。”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堵车的问题?”

幼:“可以在地面划上车道线。”

幼:“还要有交警,堵车的时候帮助指挥交通。”

于是,骑行区又热闹了起来,孩子们找来隔离桩用来划分车道,找来表演区的警服,让休息的小伙伴客串交警。因为有人乱停车,孩子们又制作了停车标志、划分停车区域。

幼儿在活动中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时间一长,他们对单一活动的热情就会渐渐消退。此时教师往往会投放新的运动器械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但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器械的浪费。教师的精力和器械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思维却可以拓展。如何利用丰富的辅助材料创造多种玩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活动中的细节。辅助材料的使用使得内容材料相互串联,在不弱化原有的骑行区运动目标的基础上,将新的元素注入活动,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改变使骑行区又焕发了活力。

(2)参与幼儿游戏,关注幼儿体育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点、发现的问题等,生成新游戏

在户外联动活动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会适当添置一些运动器材。考虑到配套设备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反而会限制幼儿游戏,笔者决定单独投放滑板。在不购买配套设备的情况下,孩子们利用滑板玩出了更多精彩:有的趴在滑板上钻过低矮的“火线”;有的利用长绳连接滑板,用脚蹬着“划龙舟”;配套游戏曲棍球也出现了,孩子们利用纸棒、纸球开展游戏……

当幼儿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尝试被教师肯定和采纳,成为新的游戏时,他们的情绪是愉悦而满足的,他们的状态是主动而积极的,他们的内心是充满自信而自豪的,这能激起幼儿更强烈的创造、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谦让与合作

足球是一项热门运动,孩子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解决“人多了怎么办”的问题。黑白配决定出场顺序、各自组队选出队长、轮流担任啦啦队记分员等,每一名孩子都是重要的一员。

社会交往是户外体育联动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身心愉悦、乐观豁达。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等待、分享、谦让、合作。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幼儿都有事可做、有任务在身,每一位幼儿都是重要的、被尊重的。

二、成长和进步

1.幼儿的改变与收获

(1)自主构建游戏,参与度保持均衡

幼儿自己规划内容、投放器材的户外体育联动,每一个项目都是幼儿喜欢的,运动区块间达到平衡。

(2)自主构建游戏,幼儿愉悦且充满自信

让幼儿自主构建游戏,真正实现了“活动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幼儿的意愿得到了尊重,他们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充满对活动的热情和渴望。

(3)自主构建游戏,幼儿获得“过程性智慧”

幼儿是充满智慧的,细心关注幼儿的行为,将幼儿的智慧运用到户外体育联动的创设中,不仅扩大了活动创建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过程性智慧”。

2.教师的改变与收获

(1)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在发现以往的幼儿园户外体育联动存在“教师一手包办”的问题后,大班组教师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构建”的核心路线开展富有创新性、挑战性的研究实践过程。这一探究过程存在一种内在真实的需求——教师能在研究过程中看见自己的实践探究所带来的改变和成效。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参与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内心是愉悦的。

(2)善于反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在对体育联动的审视中教师不断自问:什么样的联动和器械是孩子喜欢的?教师应该投放怎样的器械才能更好地维持孩子的参与度?活动创设过程中孩子起作用了吗?

问题的提出推动着反思和实践的跟进,而两者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减乘除”策略对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游戏中的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传递的信息与活动巧妙地进行“嫁接”,在不弱化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将新的元素注入活动,用幼儿的智慧赋予活动全新的面貌。

(3)看到儿童的力量,重建对区域的新理解

走近幼儿,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从幼儿行为及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得启示,这也是一种文化反哺。教学相长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感受到幼儿的需要,明白幼儿的关注点。只有关注幼儿,发现、把握幼儿活动的智慧,幼儿不再被动地按照已有的规则来使用现成的器械,体育联动材料的使用和规则的制定等才能更多地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也才能共同建构新型户外体育联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