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 金 周 虹 钟建妯 何 娜 张晋红
随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远程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然而,在我国目前开展的远程教学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交互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远程教学质量的瓶颈。
学习分解结构是在现有教学理论和交互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远程交互式教学结构。它以一个详尽的、多层次的树状结构为框架,将所有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按重要性、关联性、逻辑性,从整体到细节,进行逐步分解,“安装”到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各个部位和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学习分解结构的提出与建立,对实现远程教学的模块化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将远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较小的独立教学单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教学单元,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一、内容总框架
基于学习分解结构的交互式微课,将每一章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树状图”进行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分块学习,可以选择自己看课件,也可以选择听音视频讲解。最后的练习检测采用了交互式技术,同步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诊断治疗,给出相应的纠正练习,及时地帮学生补漏。
交互式微课既能供教师课堂使用,用于新课的教授、复习课的巩固,更能供学生用于对新知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后的查漏补缺,练习巩固,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能实现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阶段性教学成果评价、反馈,给出个体教学报告的生成和教学建议,每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要看(或听)的内容,还有不同梯度的练习供学生随时检测,随时回放回看,实现听、看自如,哪里不懂“点”哪里。
二、思路与方法
交互是教学的关键,对新型交互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必须从深入认识学习这一人类活动开始,并把握好以下五点:
1.不先入为主:所有学习者都有先入之见,这些在学习之前已经形成的观念很可能误导学习者。在设计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时,必须及时有效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观念。
2.情境认知:如果学习者学习的是脱离情境的事实认知,他们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并缺乏意义的。为了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建立信息与信息间的联系、信息与学习者间的联系显得至关重要。
3.应用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概念性的认识并不代表对知识实际性的理解。只有当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场景,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设计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实践机会,并注意引导学习者“举一反三”。
4.后设认知:后设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一种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远程交互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后设认知策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持续动态地与学习者交互,激励学习者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调整,建立自主学习的新常态。
5.个体差异:远程交互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尽可能地通过交互引导学习者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实现远程教学从模式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三、创新亮点与特色
基于学习分解结构的交互式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亮点与特色主要有:
1.“树状”知识系统。以每个“知识元”为基本单位,树状呈现,逐级生长,知识点的生长和相互联系“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技能获取规律。
2.分层学习。设置不同梯度的题型和校对方式,满足不同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需求,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设置梯度,拉开难度,给予学生动力,学生通过“挑战”“认可”“成就感”或者“挑战”“失败”“归因”“再次证明自己”的心理过程,建立学习主动性。
3.多媒体交互式组件。多媒体交互是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嵌入试题、测验、问答等交互式组件,以先进的自动跟踪摄像及声音采集技术,辅以智能化的自动控制切换导播系统,组成现场采集层;以高度模块化的课堂直播、课程点播、教学互动系统组成集中管理层。如此,学习者可以直接和内容进行互动,提升学习的效果。
4.可选择性。学习过程包含随堂检测、基础训练、提高拓展、纠错强化、课后评价等多个环节,通过“学习分解结构”由若干个不同的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可以单独呈现,反复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时进度、掌握程度重新选择需要学习或练习的模块,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5.超越时空性。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能够同时满足学校个性化内容发布和统筹管理需要,并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云”工程为媒介,覆盖不同的地域,真正克服了时空的限制,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先进高质的教学资源。
6.无限开放性。平台包括文字、视频、音频、文本、网页、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并对各种资源格式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
7.兼具评价与诊断功能。设置反思与评价环节,关注学习的有效性、价值性,借助大数据后台数据系统集成技术,为每位学生形成个体诊断报告,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8.全面兼容性。全面考虑系统的兼容性,与现有的数字校园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同时为后期系统扩容、功能升级预留接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