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青春中学 邓伊玫
审辨式思维,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解释、分析、推理、辩论的一种习惯,不在于其观点本身是否正确,重点是审辨式思维习惯的形成。
笔者以执教《中日维新变法比较》为例,借用中日相隔30年的两个变法的比较,使学生对近代中国变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纵横对比历史事件,能使学生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学会客观解释、分析、推理历史事件的能力。
一、案例策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探讨100多年前,两个东方国家的维新变法: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师:这两次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比一比,分析中日两个历史事件。
(讨论过程略)
师:除了以上两点,还有类似的地方吗?
生: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4个方面着手改革的。
师:很好。
我们把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
1.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3.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4.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戊戌变法中,英美日驻华使馆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二、“分析”历史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1.国际环境不同。
2.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3.领导力量不同。
4.面对西方入侵的回应不同(思想观念)。
纵向比:一个是退却、逃避;一个是调整、适应。
变法以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与美国佩里将军黑船赴日,中日两国是不同的回应。
面对西方文明的这次挑战,清王朝不但闭目塞听,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且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视西方各国为“藩属”,拒绝平等往来。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最后只以乾隆皇帝的名义给了使团一封措辞强硬,拒绝英国一切要求的“敕书”。
而美国佩里将军黑船赴日,日本的态度却相反(播放《大国的崛起》视频)。
横向比:同一时期,对待魏源《海国图志》这本书,中日两国两种不同的态度。
5.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
让学生们议一议,怎样以史为鉴。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要成功很不容易,艰难曲折;成功的改革需要内外条件,抓住机遇;面对危机的态度不是退却、逃避,而是调整适应;要有开阔的胸怀,国家如此,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三、“分析”成效
审辨式思维习惯的养成,没有对错之分,确有高下之异。《中日维新变法之比较》对初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定难度;加之“中日变法”的比较学术界尚有争论,教师也不可能挖掘太深。因此,本课仅是在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习惯的养成、纵横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以及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作了一种尝试和探究。通过学生提供的结论,教师可以发现其思考的过程——心路历程和思维历程。
在上述审辨式思维的探索过程中,说到底,是养成这样的现代人:有常识、有辨别、有公民心。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打破对文本的盲从与培养对前人探索的尊重的统一,注重普及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与发现、培养历史爱好者的统一,注重标新立异的创意与脚踏实地的学风的统一,注重依据人的思想的发展性营造宽容的学术氛围。
2.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历史,树立历史整体意识,捕捉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明了历史发展趋向和进程,能够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局部发展,学会从历史长河中推理、分析某一阶段的现象;反之,在考察某一史实、人物时,亦能将其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交叉影响,依据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去综合、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结合。
3.学生的主体性更多是内在的,只有当教师的引导真正引发学生反思,使其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心灵有所呼应时,学生的主体性才是实质性的。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呢?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原则: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和时段衔接,腾出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真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孰优孰劣,更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尽可能给以鼓励性评价;宽容误差,允许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生种种错误、偏颇和保留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