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21日 星期

中职生职业生涯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 胡梦甜

“这个专业是我爸妈帮我选的。”“听说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很热门、就业前景很好,我就报了。”“虽然选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但我对此一窍不通。”“我的分数只能上这个专业。”“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开学初,记者采访了多名职校新生,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一专业?

职业教育是定向教育,踏入职校意味着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尚停留在“听说不错”“我喜欢”的感性认识上,对未来仍旧充满迷茫。如何帮助他们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使其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帮助职校生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成了不少中职学校的用心所在。

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灯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升学‘独木桥’上的‘落水者’,带着‘失败’的阴影,不情愿地来到职校。”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张建强认为,帮助职校生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当务之急是重拾职校生的自信,点燃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火花。

基于此,张建强把“自信、自省、自强”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关键词,鼓励学生不管身处何处、身逢何时,都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为期5天的军训,燃起学生的激情,也激起了学生的斗志;他亲自给在创业创新、高职考试、技能大赛等方面获奖的学生颁奖,让新生感受到学校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教学氛围……

“缘分,让我们相遇。相遇,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彼此。总有一天,你会真正确定你想要追求的东西,会找到生命中那一件你想要做一辈子的事情。但你一定要知道,今天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我们成长中的积淀,是让我们将来站得更高的必经之路……”为了把握和新生“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胡慧佳洋洋洒洒写下一封3000多字致新生的信。

开学不到一周,胡慧佳就收到了学生的100多封回信:“虽然我们才刚刚认识,但我相信在未来的3年,我们之间会有很多精彩的事情发生。”“表白我的小姐姐,你的这份美好和自信深深感染了我。”……在这样的书信往来中,师生间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间升华。“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也许并不受教师关注,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们才能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之中。”胡慧佳说。

初体验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还没开学,浙江信息工程学校2018级新生就收到了一份足足有72页纸的作业。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教育、认识新学校、认识我的专业、认识学校6S管理、初探企业文化等10余项内容。

“很多中职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粗浅、零碎,甚至一无所知,布置这项作业就是想让学生提前接触学校、接触专业。”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桂众说。认真完成了这份趣味十足的作业后,机械制造18班学生杨骁睿直言“收获满满”。“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学校的骆驼文化,骆驼负重前行,步伐却依然稳健有力,我也要在3年的学习中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刻苦耐劳、敦厚诚信、坚忍不拔的人,将来能到华为、三星这样的大企业上班。”对于未来,杨骁睿满是憧憬。

开学前一周是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新生的“职业体验周”。在这一周中,学校专业教师从人才培养、行业前景、就业形势等多角度阐述相关专业;组织学生参观实训场地、走进企业,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请进行业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校长王小林告诉记者:“学校有电子商务、财经贸易、交通运输3大类专业,新生入学时尚未确定具体专业,从最直观的氛围感受和环境观察开始,让学生了解专业、熟悉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就是为了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则推出了“专业课程体验包”。10周时间,学生可以体验平面设计、会计、影视制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10个项目。网络班学生夏豪琪在参加了两门体验课程后,报名参加了软件工作室的招新。他说:“本以为网络专业只学与网络相关的内容,没想到计算机还有那么多方向,真让我大开眼界。”

给学生专业的陪伴

“原本觉得读职高很没面子,但是遇到了你,亲爱的龙哥,你让我懂得学一行就要爱一行。”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海宁职高182班学生沈锴晔在给教师沈黄龙的贺卡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沈黄龙是沈锴晔的成长导师,从初体验开始,沈黄龙就一直关注着沈锴晔的动态,一有时间就会和他沟通交流,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于我而言,沈老师不仅是可信赖的良师,更是我生活上的长辈、成长中的益友。”沈锴晔说。

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认清“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少中职学校给学生配备了职业生涯导师、课程选择顾问,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进入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是初中的后进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这些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很迷茫。其实,现在中职生的出路越来越宽广,重要的是怎样给中职生更好的引领?”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娄海滨认为,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导师,在德、学、能、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

在鄞州职教中心,新生一进校就拥有了4位导师。成长导师导德,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课程选择导师导学,根据学生学业状况,指导学生调整选修课修读计划,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开展学业指导;专业选择导师导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给出专业选择或调整建议;就业指导导师导业,引导学生规划职业,在职业体验、专业方向选择时提供咨询,负责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

“以往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学习、品德、生活等一揽子事都由班主任负责,如今,任课教师、宿管员都成了学生的成长导师,老师们各司其职,可以给学生更专业的爱。”一名班主任这样说道。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