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20日 星期

提高乡村教研有效性的三个方面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许丽英

要从根本上扭转乡村教师教研出现的各种“水土不服”现象,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提高乡村教师教研的有效性。

从“研教”向“研学”转换。乡村教育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乡村学生的独特性——他们身处其中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结构、民间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成长背景,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乡村学生的文化积淀与身心特点、学习的优势与短板、基于乡村成长经历的课程理解与建构等,这些是乡村教育最基本的学情,也是乡村学校教研的起点。以往的教研重点多着眼于“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并以城市学校的成功经验作为样板,城市取向的教学经验常被不加改造地移植到乡村,乡村学生的独特性未得到充分尊重,南橘北枳的结局也就在所难免。以学生为本,教研重心实现从“研教”向“研学”的转换是增强乡村教师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从外援式教研向内生式教研转换。乡村教师长期投身于乡村教育教学实践,他们熟知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疑惑,这是乡村教研主题的生长点,也是真正有意义的教研,因此,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教研的应然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乡村教师却常因问题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弱等问题成为被动的教研活动参与者,教师的主体意识未被充分唤醒。“教师即研究者”不能仅作为一个教育口号而存在,更应成为乡村教育的内在诉求,成为乡村教师专业生活的一种常态,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式发展。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外来的教育专家更主要的是“咨询专家”,是一线乡村教师的“答疑解惑专家”,在教育理念的澄明、教育疑惑的阐释、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应用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专家指导式教研向扎根参与式教研转换。专家、学者在中小学教研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往的教研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同时吸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对乡村教师的教学科研予以指导,这类教研活动往往是短期的,并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倾向,或偏重理论指导,或标准定位较高,对乡村学校提出的种种教学研究意见和建议要么超出乡村教师的能力水平,要么缺少对乡村学校的现实关照,自然失去了“最近发展区”的激励效应,乡村教师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体验到的更多是无奈、无助甚至挫败。要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对乡村教师教研引导时,要鼓励教育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长期驻扎乡村学校,从指导专家的身份转变为教研实际参与者身份,与乡村教师一起为乡村教育把脉,一起应对乡村教育的挑战。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