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5月25日 星期

跟随文言文写论述文


□绍兴市稽山中学 孟亚红

一直以来,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然而2016年高考命题在推行了多年模糊文体的写作之后,突然转而明确要求写作论述类文章,有的学生显得很不适应。

由于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里现代文论述类篇目很少,加上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几乎一边倒“文体不限”要求的影响,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没有感觉。前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虽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阅卷者却发现不少考生写的是既非论述又非抒情,或论述与抒情混杂的作文,甚至还有微型小说、语言诗化的散文以及说明文,这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得分。

因此,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笔者以为教师在进行论述文写作教学辅导中,不妨好好借鉴课本中的文言文。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论述文的特点,还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并且加强论述文的结构意识、逻辑意识、思辨意识。

一、掌握论证方法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论述文,要使论证严密有层次,辩证有分析,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两到三种基本的论证方法。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师说》一文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其中作者运用了推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用短短几百字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在学习此文时,笔者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这几种论证手法的使用。

《师说》第一段作者主要运用推理论证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二段作者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证,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不同角度入手。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第三段,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阐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文章最后,作者赞扬李蟠,点明了写《师说》的原因,其实也是举例论证——用一个身边的事例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师说》的多种论证方法是很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学习的。当然,论证手法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选择那些既能为论证服务的、最为合适恰当的,又是学生熟练掌握的论证手法来为文章增光添彩。

二、强化结构意识

论述类文章要求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指向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指导学生注意论证结构的科学性,对学生明确论述文体,提高写作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那么,在写论述文时该怎样构建一个完整而又合理的逻辑结构呢?笔者就以苏教版必修一荀子的《劝学》为例来进行讲解。

《劝学》是荀子讨论“学习”的一篇论述文,由三个段落构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结构来展开思路、论证观点。

第一段作者在首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下来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去论证“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第三段就来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由此可见,《劝学》的逻辑思路十分清晰。从论述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它“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的结构模式十分典型。文章三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为议论逻辑的推进服务,这种结构很值得借鉴学习。

当然,论述文的逻辑结构并不局限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纵贯式结构,还有并列式结构和对照式结构等。学生们在写作时,应根据自己表达观点的需要,灵活选择适合的结构。

三、强化逻辑意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在去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中,笔者发现,那些高分作文列举的事例,典型真实、掷地有声;阐述的道理,明白清楚、无可辩驳。文章的思想观点霎时就能被阅卷教师所理解接受。而那些低分作文虽然引用了许多材料,摆出了不少事实,但论述条理混乱、错漏百出,引用的事例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若即若离。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的一点是缺乏逻辑性。

笔者借苏教版必修二苏洵的《六国论》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论述文的逻辑性。

文章开头作者便提出“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紧接着将这个论点分解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然后先以史实为依据,从正面论述,揭示六国走向灭亡的原因。这个论证抓住了“赂秦而力亏”这个主要矛盾开掘生发,引出历史教训,以讽喻时政。接着作者又从反面假设申述,若“不赂”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这就为最后讽喻现实、点明写作目的作了铺垫。整个论证过程紧扣“弊在赂秦”这个中心,逻辑严密,脉络清晰,正反结合,结构严谨。

四、强化思辨意识

思辨能力,是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是写好论述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苏教版必修四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面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实,孔子直言颛臾不可伐、不必伐和不应伐;面对冉有的推诿与辩解,孔子运用引用和比喻,指出作为谋臣在其位就当尽其责,最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症结之所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看待问题入木三分,论述问题也条理清晰、深刻入理。这样的思辨能力正是学生欠缺的。

其实思辨能力提高了,即使仍然使用爱迪生、贝多芬、屈原、李白等“老旧”的例子,也能写出新意和深度来。所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对于论述文,学生定能手到擒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