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十一中学 倪子元
一、缘由
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已正式发行,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至此,学科教学由三维课标时代升级到素养课标时代。素养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需要强化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按上述的新课改理念重构,在实践环节需要刻意强化:
1.体现差异
尽量减少“一刀切”作业,尊重个性,分层作业。例如可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也可把班级学生按层次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科学明确地制定分层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另外,层次性也可体现为同一作业设问由易及难,层层递进。
2.合作探究
可适当增加项目性作业,如小课题、小实验、小调查等,类似于学科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二是提高知识学习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三是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价值;四是学生深度参与、深刻思维,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阶思维。
3.实践操作
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作业不能缺少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际测量、实验操作等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
随着深化课改进入后课改时代,教学行为应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和“核心素养融合”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与新课标对接的作业布置的指导思想:分层安排,类型多样,适量高质。笔者通过自2017年以来的实践探索,梳理出以下作业类型:
1.常规型作业。常规型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从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来看,课后练习中的定量运算型习题比例大大下降,其意图是明显的。因此常规作业定量运算的作业比例应该下降,而适当增加定性分析、讨论的习题。
2.探究型作业。应设计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探究型作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科学的乐趣,增强创造的热情。一般而言,探究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处理后,把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留给学生,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完成,最后写出探究报告。(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评选出优秀的探究作业。
3.体验型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如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等;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等。
4.操作型作业。设计操作型作业,提供动手机会,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无法完成的实验、制作,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和验证。
如在讲完光的色散后,可布置“人造彩虹”操作型作业:在有阳光的天气里用浇花用的喷雾器灌上水向空中喷出水雾,仔细观察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彩虹,彩虹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怎样排列的?”;也可布置“小孔成像”操作型作业: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请利用制作好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下成像的特点,并利用它探究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
5.调查型作业。使学生着实看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等。
给学生布置课外调查作业,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调查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社会调查,现场参观,也可以到书店、图书馆中找书查资料,也可以上网查资料。
6.学科小论文式作业。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在研究性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对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完全可以依照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去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写出一定认识水平的小论文。也可以结合学科教学,或者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物理现象,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撰写一些有关的学科小论文。因此,把学科小论文作为一项新的物理作业,既是对作业内容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课改成果的一种检验。
作业示例:试归纳计算功的方法,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必须说明的是,该作业应在必修2《机械能和能源》教完后布置。
7.日记型作业。新课标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点很多学生都能够做到,然而他们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在脑中一闪即逝。笔者认为,日记型作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将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的物理问题以及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记录下来。日记型作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学生学习得扎实,二是使师生间的沟通变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