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临海学院
戴玲招
循证实践源于循证医学,后延伸应用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作为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循证实践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实践问题的提出,二是最佳研究依据的获得,三是证据与结果的评估。
一、循证实践在教育者专业成长中运用的背景
1.有利于提升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科学研究和最佳证据的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是循证实践的终极目标。
2.国际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际上,发达国家都对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提出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要求。比如美国先后在《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的法案中,提出“运用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程序来获得与教育活动和项目相关的客观而有效的知识”,以及“不得支持向学校传播不科学的、没有医学证据的或不准确的材料”,推动了教育程序方法与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发展。
然而,我国教学决策还是以观念型决策为主,有关证据型决策的研究还不是很普及。这种现实也要求我们积极去探索循证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途径和策略。
二、教育者在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教育者弱化已有经验与理论,照搬新理论或新模板
教育者运用循证实践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减少乃至避免教育实践低水平的重复。比如,随着近年来幼教实践的推进,有关幼师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自主游戏”“学习故事”“核心经验”等,必然会从幼教实践进入幼教培养系统,成为大中专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新的挑战。但在实践中,一些教育者直接套用新理论或者完全模仿先进单位教育案例,导致学习变成了一场跟风活动。比如,“核心经验”的概念在出现后,一些教育者迅速模仿先进单位交流的“模板”实践,以期解决自己现实中的问题。但结果很快证明,这种做法徒劳无功。此时,这些教育者又会迅速放弃学习,回归原先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育者试图把新理论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结果不仅现有的实践难以开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2.教育者过于推崇个体经验,对新理论不过问、不理解
有一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甚关注业内理论与实践发展动向,他们即使偶尔接触到新理论、新经验也很难把它们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这些教育者在工作中通常只会接受经验分享式的学习,无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也会影响新教师的教育创新和专业成长。
3.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的认识不科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兴趣特点、知识储备、学习风格等都会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和分析,已经成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环境是教育实施的物质条件,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起着支持或者是制约的作用。一些教育者不了解教育对象,导致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参与程度过少。一些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不考虑教育环境,这种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循证实践对教育者专业成长的启示
1.学习新经验,要考虑自身教学实践
循证实践要求选择最适合的证据。选择是通过评估进行的,而教育活动的现有教学实践反映了现有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与发展基础,是评估最佳证据的重要指标。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水平,制约着教育者理解与实践新经验的能力。
立足于教学实践,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发现、积累、思考问题。要做到这点,需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实践的效果与出现的问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后调整,反复实践,反复验证,教育者的理论与实践的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机智逐渐形成,教育也会越做越好。一些优秀的“园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在学习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具体实践特点和实践基础上的智慧的结晶。
2.博采众长,提升个体经验的理性表达水平
循证实践要求找到最佳证据,即在可获得的经验与理论范围内,不断论证其可行性,直至找出最适合的证据。这就要求教育者放宽视野,广泛收集证据。
教育者个体经验是宝贵的,也是循证实践的证据之一。但在教育学中理论并不等同于方法。个体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在理论指导下提升个体经验表达水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环节。个人教育经验的理论与系统化,是教育者教学机智的形成之路,也是专业成长之路。如有的优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见解独到,行之有效,并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使之在更广泛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作者又能根据实践成效不断反思、修正,这样,一种独特的班级管理策略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