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4月13日 星期

幼儿园就是一间日日嬗变的“完美教室”


□沈群英

在很多人眼里,园长都很喜欢“折腾”。每到寒暑假,我和教师们也总是要对幼儿园“折腾”一番,或改造户外环境,或提升室内环境。十多年来,我所在的幼儿园除了外墙没有被拆掉过,其他地方全被“折腾”过了。比如,幼儿园给孩子们“挤”出了美工教室、木工室、建构室等功能室;占据了整个四楼的“艺海小镇”,真实而微观地还原了各式各样的社交场所和传统工坊;园内的每个转角、每面墙甚至栏杆下部的每个空间都被改造成了展示孩子作品的窗口……每天放学后,当看到流连在幼儿园的家长和孩子,就令人倍感欣慰:“折腾”是对的。

一所幼儿园,其实就是一间日日嬗变的“完美教室”。幼儿园不仅要不断完善充满童稚童趣、自然清新、鲜活灵动的教育环境,还要创设更贴近幼儿、回归教育本质的活动。

然而,“完美教室”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就像燕子垒巢一样不断地被完善。幼儿园应该从“体验式课堂,生活化教育”出发,让孩子在知识体验中获取智慧,真正做到为儿童智慧的生长而教。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式发生逐步变化,幼儿园除了要守住教育主阵地,还要通过走出教室、走出园区等方式来延伸课堂。早在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幼儿园推出了“走出幼儿园”活动,就是带着班上的孩子去参观幼儿园附近的工艺美术一条街。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站在竹编摊前,满脸都是问号。教师们发现孩子对竹编的浓厚兴趣后,因势利导组织了新的户外活动,即带着他们走进竹编厂,观摩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而后,活动继续“升级”,教师们又领着他们走进野外的竹林,去观察竹子的品种,享受挖竹笋的乐趣。一连串的体验活动,既有课程内容的内在衔接,又有不同的体验形式。这样的创新性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积累并形成了一系列“走出幼儿园”主题活动。

相应地,这种教学方式的逐步转变,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学习,关注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再拓展为网络式的主题活动。例如,幼儿园的孩子们隔三岔五就会去附近的实践基地——卢宅明清建筑群写生。在其中一次主题活动中,某个班级选择观察古建筑的门环,孩子们用油画、水彩、水粉等形式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门饰,包括辅首和衔环、乳钉等。面对这些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把它们集中起来做成了班级主题墙饰。

可以说,“完美教室”几乎每天都在发着变化。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亲自参与并创造,教师助推孩子吸取有生命力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常常会触动教师,当教师们开始向孩子学习,更多活动内容便会应运而生。

(本文作者系东阳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