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1日 星期

把研究课题写在“大地”上
——我省高校创新工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走笔

□本报记者 汪 恒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久前落幕。在238万报名考生中,不少人选择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此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连年增长,如今已占据硕士招生总数的半壁江山。

专业学位硕士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却又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探索区别于学术学位硕士的特色培养道路也成了目前研究生培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据了解,我省高校近年来在工科类专业硕士培养方式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摸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从小范围试点走向跨学科培养

2010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64所高校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工业大学是全省唯一一所被列为试点的高校,并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上率先展开改革。

“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要有区分,前者围绕学术能力提升,后者围绕的是职业的胜任力。”浙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艾宁说。围绕着重实践强应用、要有区分度的培养目标,学校开始在这个试点专业上大胆突破。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研彪说,在授课方式上,大家带着培养高层次机械工程师的想法,以产出为导向,大力推广案例式教学,并扎实推动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

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阙刚对自己在企业一年的实践经历深有感触。其间,他在一家设有院士工作站的企业里做完了两个课题,从企业导师、生产一线的师傅那里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企业的课题项目,关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更让我有了当一名工程师的感觉。”阙刚说。在之后的求职过程中,他因简历上丰富的项目经历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2014年,浙工大开始逐步依托校内的多个协同创新中心,构建起专业学位硕士协同培养的模式。“相比其他的实践方式,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因各协同单位之间有着开放共享机制,学生可以在协同单位之间‘流动’,在实践期间接触到同一生产链上的多个环节。”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钟为慧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协同创新中心的课题中既有理论性强的,也有偏重应用技术的。专业学位硕士可以将应用技术和具体问题无缝对接,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力。

“传统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还是限于专业内部,对多学科交叉的情形考虑得少。”艾宁说。浙工大2017年上半年提出了以项目为纽带,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比如工业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实际上需要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及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学校可以围绕项目组建试点班,增强特色课程比重,让学生在多学科的项目环境下进行锻炼。”艾宁透露,试点班最早将在2018学年启动。

企业和政府都来参与

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在新昌县建起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旭东听到了新昌当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呼声。新昌地处山区,企业虽然发展状况不错,但苦于区位优势不足,引才难、留才难。

当时,胡旭东恰好也在思考自己所在的浙理工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的工科专业硕士培养的瓶颈:按照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硕士的课题必须与工程相结合,上哪儿去找大量鲜活的工程课题呢?此外,学生实践、实验环境、研发经费等也都有不满意之处。

“能不能发掘我们之间新的合作机会?”胡旭东若有所悟。之后,学校选派了第一拨学生,从新昌当地的科技计划项目中选择了部分适合作为专硕论文题目的,把项目课题与学生的论文结合到了一起。学生派驻企业,在技术一线真刀实枪地做起了项目。因为学生在企业,教师下企业的次数也跟着多起来,基本上每周都要去企业1~2次,既指导了学生,也为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了攻关支持。

胡旭东观察发现,那些去过企业的学生回来后,自信心明显增强了。“毕竟是在企业里锻炼过的。某种程度上,学生在学校里被呵护得过了头,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有导师把关。企业里节奏更快,会有不能按期完成的压力,当然成就感也越大。”研三学生陆智伟在新昌本发科技有限公司度过了难忘的半年。“一开始担心做不好留下烂摊子,会努力去适应。现在回过头看,觉得这段经历很值。如今找到的工作也和在新昌的项目方向有关。如果要学新东西,的确需要沉下心来在企业待一段时间。”

这种以研究生为纽带的合作方式让大家尝到了甜头。2016年10月,浙理工研究生院新昌联合培养基地正式建立。浙理工针对基地单列招生,争取5年后每年吸引100名学生入驻基地。

“经过多次摸索,逐渐形成了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需求清单,高校导师为课题责任人、企业导师配合指导、研究生团队为实施主体、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并提供运行保障的合作形式。”浙理工研究生院院长熊杰表示。这种“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政府助题”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也被业内称为“新昌实践模式”,并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